2023年即将过去了,总结一下一年来对检测市场的所见所感,零星感悟没啥科学性和系统性,管中窥豹,仅供参考!
一、检测市场观察
1、检测公司之间继续分化
在几年前我们观察到各个省份交投或高速集团改革将会给检测市场带来冲击,市场地方化程度加剧,其结果可能是央企检测公司市场开拓难度加大,而省高速集团下属检测公司日子相对好过。
年底我们跟几家央企检测公司沟通的情况印证了上述几年前的猜想和预测。2023年度我们了解的几家央企检测公司日子不太好过,这其中有市场大形势的影响,但是长期趋势性规律不容忽视。对于央企检测公司我们看到几点动向:
① 现金流不好,制约其他工作开展。2023年度央企检测公司面临普遍性的现金流危机,一是回款慢,二是市场转型拓展后新业务现金流创造未能及时跟上甚至成了现金流陷阱。现金流不好,对外付款拖欠,造成资质合作的吸引力下降,进一步加剧了产值和现金流压力。有的公司出现了欠薪现象,市场活动强度萎缩严重,年初制定的合同额指标完成困难,时间上边际产值和利润下降幅度大。
② 2021-2023年交通运输部推动的桥梁大规模监测系统建设中,央企检测公司未能很好地抓住这个大机会。这跟地方检测公司从无到有成功打造了自己监测系统实施能力有关,也跟获得零星项目后未能做较大人力物力投入有关。传统做监测系统的央企检测公司守住了阵地,然而很难有较大幅度的市场规模和份额跃升。
③ 内部检测市场竞争加剧。央企集团大多数有很多的施工项目,也投资建设运营较大规模的高速路产。央企集团下属检测公司每年能够从集团内部获取一定的市场份额,然而由于外部市场严峻,向内竞争压力也变大,进而出现了恶性价格竞争,桥梁检测单价低得不能再低,作为高速运营管理单位面对如此内卷化都束手无策。集团内施工企业对外委托试验室的单价也在下降,甚至只要授权不要服务,施工项目经理部自行组建试验室。
④ 检测市场内外形势的压力,逼迫有些检测公司向日常养护市场纵向做业务延伸。检测公司做养护,初期不具备规模化优势,也很难支撑大型养护设备和材料站方面的投入,其结果必然是成本难以降低,会出现有产值没利润且侵占既有现金流的情况。业务规模继续扩大,边际成本下降后企业有可能涅槃重生,当然没有强有力的上级公司的现金流支持,经营难度会进一步加大。
对于地方性龙头检测公司,尤其是高速集团下属检测公司:
① 好多检测公司抓住了桥梁监测系统大规模建设的市场契机,获取了十几甚至几十座桥梁监测系统业务,建成了较为成熟的监测业务体系。然而面临的问题是未来能否对外,尤其是对省外的市场开发业务拓展能否持续。有些地区监测系统建设经费有,运维经费没有,而有些地区高速集团将庞大桥梁监测系统运维责任下放给了下属检测公司,如此检测公司在监测系统运维阶段属于纯投入。当然某些地区业主每年投入监测系统建设费的一定比例作为运维经费,这对于下属检测公司来说是获得了能够把团队维持下去的物资条件。
② 地方龙头检测公司相对来说现金流好,利润高些,从而对新技术的欲求度高。出现了创新灵活的中小型科技公司与地方龙头检测公司合作,新技术直达市场的技术生态,这值得期待。
③ 前几年我们预测会出现一个项目交易或交换市场,这背后的因素是地方企业的考核。上级对下属检测公司考核除了经营指标还考核市场多样性,鼓励检测公司对外拓展开辟其他地区业务。然而本土化企业向外扩张都不太容易,既然如此就出现了我让渡一个项目,你让渡一个项目,大家都增加了多样性的局面。然而,这种模式必然不可持续,但是却代表了地方检测企业实力雄厚之后对外扩张的冲动和压力。
④ 地方检测公司向养护或加固领域拓展,由于距离市场较近,人力成本低,总体上比央企成本优势要好。比如有的检测公司投入研发,掌握了UHPC钢桥面铺装技术,在本地获取了不错的业绩和收入。从这个层面观察,地方检测公司向上下游业务延伸,继续深入服务地方业务倒是一种市场方向上的选择。
⑤ 亲兄弟变多,内部竞争也会变大。有的省份交通集团下属亲生的,后收购来的甲级检测公司不止一家。如四川蜀道集团下属总计好像有六家甲级检测公司,有些省份高速集团下属好像都有3家甲级检测公司。兄弟公司变多,上属公司发包出来的检测业务量如果没有量级上的增加,下属检测公司之间竞争会加剧,业务提升难度加大。为此,不排除地方高速集团下属检测公司之间发生横向一体化式的整合。
2、桥梁监测市场继续红火
2020年12月2日发布《交通运输部关于进一步提升公路桥梁安全耐久性水平的意见》,就桥梁监测系统建设提出两阶段目标:2025年底前实现跨江跨海跨峡谷等特殊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全面覆盖。到2035年桥梁监测系统全覆盖。
2021年3月1日交通运输部发布《公路长大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建设实施方案》,名单中给出了401座特大桥梁要安装监测系统。这个文件是对《桥梁耐久性》文件在大跨度桥梁上的细化和响应。伴随着政策文件,交通运输部给与高额资金补贴,自此,全国范围内开启了桥梁监测系统大规模建设的序幕。2021-2023年短短三年内全国安装了监测系统的桥梁总数远不止401座,可能达到700-800座。
2023年11月9日交通运输部《关于进一步推动公路桥梁隧道结构监测系统工作实施方案》。列出了特大桥梁471座,中小桥梁2200座,要求安装监测系统。并提出了到2030年桥梁监测全覆盖的工作目标,比《桥梁耐久性》中2035年提前了5年。从部里政策分析以及可靠信息渠道来看,2025年中小桥梁监测试点后,将会以10万座为单位地开展桥梁监测系统。
从交通部2023年底发文来看,2024-2025年完成大型桥梁监测系统全覆盖,这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在长大桥梁监测系统建设中投入的资源支撑下,行业技术生态向上发展,基本上能够建成全国范围监测网络,经由升级数据中心最总汇聚到部级数据中心。在此全国监测网络基础上,以2200座中小跨径桥梁试点,开启中小桥梁监测系统全面建设。2025年以后大有可能开启中小跨径桥梁监测系统大大规模建设时代。
关于桥梁监测的观察我们将会另行些一篇文章。面向未来,可以预计到2025年底全国将会建成3000座以上公路桥梁监测网络,如此庞大监测网络不仅仅需要大量建设资金也需要大量的后续运维资金。无论是监测系统的建设还是运维,对于检测公司来说都是一个难得的市场机会。
对于今后两年桥梁监测市场,地方已经建成了较大规模桥梁监测系统的检测公司机会更大,桥梁安装监测设备数据可直接纳入既有平台。而对于在前两年未能获得较大规模市场份额,未能开发应用于大规模监测系统软件平台的公司,抓住机会相对较难。如此单单就桥梁监测业务领域来说,检测公司之间的分化将会持续拉大。
3、养护数字化转型变数增大
科学养护决策在地方业主单位仍然具有巨大的需求:(1)国检时候对科学养护决策体系有要求;(2)通过定期检测和监测系统获取大量数据,也有通过这些数据做养护决策的内生需要。
养护数字化的既有研究基础还未必能够支撑整个行业向养护数字化转型,相关技术生态的发展还有待时日。如此,对于11月份交通部推出的继续推动桥梁监测系统,建成全国上下打通的监测网络,继续获取数据的发文背后斟酌和考虑,可以增加些理解。
几年前我们预测桥梁养护数字化将会在近几年推动起来,目前来看变数较多。原因包括:(1)各个地区通过建立的桥梁管养系统积累的定期检测数据,信息化系统积累的数据模式能否满足数字化的需要有待深入研究;(2)关于养护数字化的技术体系还未能形成整个行业的共识;(3)分析模型与数据之间难以很好地耦合;(4)是遵循既有的数据获取方式通过信息化系统赶鸭子上架地生硬做科学决策,还是建立新的数据获取方式?从工程实践上面临两难悖论。
4、有些检测公司有可能做大规模,奠定下了做大做强的企业基因
毋庸置疑,检测市场高度分散化,上规模的检测公司不多。2023年我们观察有些检测公司开启了战略转型或逆势扩张的步伐,有可能种下未来做大做强的基因。某地方检测公司2023年实现了资本市场上市,从资本市场获得了不小规模的融资,力争做大规模。某上市企业也计划将检测业务分拆,独立上市。这些上市的检测公司,业务模式大多数采取了横向扩展的战略选择,从交通建筑领域向食品、卫生、环境等行业横向扩张,其目标是打造检测认证集团公司。
国企和央企检测公司走的是纵向延伸的业务思路,由检测向加固维修,向养护领域扩张。养护数字化适合于纵向一体化的业务模式;横向业务扩张更适合将检测认证服务标准化,开发企业内部支撑检测认证业务的软件平台,实现业务线下向线上升级,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
由于央企系统检测公司大多经营上面临困境,是否会出现横向机构重组,打造出央企下属检测认证集团,也是值得观察的方向。至少某央企集团下属检测公司,被列入国资委科改示范企业,启动了朝着这个方向的努力和探索。
5、新技术发展迅速
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校在检测技术和设备领域创新活动密度较高,开发了能够工程应用的各类产品和技术。包括无人机、桥检机器人、机器视觉增强、图像人工智能识别、以及各种桥梁监测设备,数据分析算法等等。这是检测行业科技创新最为集中的方向,这些技术需要找到能够用于实践的渠道和入口。我们跟各地区业主交流来看,大多数业主对于纯人工检测结果可靠性抱有怀疑态度,更乐于拥抱使用各种检测设备来减少人为误差因素。大体上来看,新检测设备一旦找到入市的通道,有可能会越来越被业主认可,其前提是收费和业主能支付的成本之间的合拍。另一方面需要关注的是各种新的检测技术如何进入标准规范体系的问题,这些技术研发单位往往选择了积极参与团标编制。
二、未来展望
面向未来,有几个方向值得继续观察,但是做不到预测,包括:
1、科学养护决策最终从哪个方向突破?
是平地起春雷般地出现科学养护决策方法?还是基于信息化层面的管养系统积累的数据必将涌现出来?还是监测系统积累大量数据吸引高校研究者基于数据做各种研发,从而会出现好的养护科学决策模式?还是相关主管部门组织技术力量,开发科学养护决策方法类的标准规范从而给行业以自上而下的指导?
2、龙头型检测公司从哪里生长出来?
是上市企业借助资金实力,投入科技研发和市场开拓资源,最终做大规模成为龙头企业?还是央企或者地方国企通过内部多家检测公司之间的机构整合,做大规模,进而制定得法发展战略,投入研究资源,成为产品理念和技术上引领行业发展的龙头型企业?
3、新开发的技术和产品如何进入市场?
是通过各个检测公司进入市场提供专项服务?还是直接面向业主营销,从而说服业主直接采购?新技术和产品之间能否彼此组合,开发新的技术、产品或服务?这些分散的中小型企业能否组建产业联盟提高行业话语权?
4、政策方向的重点是什么?
继续投入资金,加强数据获取?还是奠定数字化转型的技术基础?政策制定之前是采取封闭式定点征求意见还是增大咨询意见主体的开放性和多样性?
5、业主单位是加大养护资源投入还是紧缩开支?
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枯水小河干。整个检测市场的最为顶层的是业主的投入,如果检测领域业主总投入继续萎缩,或相对资产养护需求量的相对性萎缩,对整个行业都会带来极大的发展压力。这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取决于业主在养护领域融资体系的发展和创新,另一方面是检测和监测获取数据方式收益的可计算性,也就是说检测也好,监测系统也好,带来的价值越高,价值越具有可计算性,业主提高投入的意愿也会越大。
6、大量的监测系统建成后,能否涌现出比较好的技术?
这方面只能切走且观察,据说相关部委开始着手研讨后健康监测时代的政策措施,主攻数据处理和有用性挖掘。
三、结束语
最后我们想说的是,检测行业的扩张与收缩最终取决于业主。检测是养护行业获取数据的手段,从经济算计角度检测投入应该追求效益最大化,而不是成本最小化。如同给人看病,不是看哪个大夫挂号费低而是看哪个大夫看得好。从业主角度,一味追求检测费用的节约未必是最优效益的做法。对于检测公司而言,提供物有所值的服务,业主估计也乐于买单。为此,定期检测、基于先进设备的快速检测、健康监测、信息化管养系统,我们均须对其价值体现进行慎重评估,将有限的检测费用支出投入到价值体现高的领域,为客户创造可见得到的价值感。甲乙双方共同努力,行业才能越走越健康。
上一篇:检验检测机构如何开展新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