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液相分析过程中,你是否会遇到过峰前延、色谱峰展宽,分叉等现象?在进行原因排查时,我们可能会逐一排查系统、色谱柱、仪器等发现都正常,百思不得其解,最后才发现问题出现在“溶剂效应”这个隐形的杀手上。所以,本期小析姐带大家看看液相分析中溶剂效应的产生原因及应对的策略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溶剂效应是怎么回事?
通常情况下对于溶剂效应理解为:样品溶剂洗脱强度大于流动相洗脱强度时产生的色谱峰变形的现象。
举例说明:如用100%乙腈溶解样品,注入到流动相为乙腈-水(18:82)的反相系统中,会造成峰分叉结果(如图A)。而采用流动相溶解样品,在注入到流动相中,峰形恢复成正常(如图B)。
用通俗的话来描述,溶剂效应的产生是由于样品溶剂与流动相不匹配引起的。但是这种概念不能解释其他由于所选稀释剂导致的峰变形的异常现象。
所以,有研究资料对“溶剂效应”的概念进行延伸,指出溶剂效应是由于供试品中特定组分在稀释剂与流动相中所处状态的差异对色谱行为的不利影响。如果这种不利影响较为严重,则可能造成明显的色谱行为异常,如峰分叉、拖尾等。
二、为什么会产生及危害?
(一)溶剂效应的产生在液相分析中,进样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样品到达色谱柱。
第二个阶段:是样品部分进入色谱柱。
第三个阶段:是样品全部进入色谱柱。
而溶剂效应主要产生于进样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样品部分进入色谱柱。在第二阶段中,溶剂效应的产生机理可以用三部分进程来进行剖析:
●进程1:样品刚被注入系统,进入色谱柱后,流动相氛围中的目标物以正常速度被洗脱。因强溶剂洗脱,移动速度快,样品在空间上开始慢慢分裂。
●进程2:在一定时间内,溶剂氛围中的目标物移动始终快一些,前后两部分距离扩大。但移动快的目标物所处氛围逐渐被流动相稀释(注:因为溶剂和流动相均不保留),其移动速度会逐渐降至正常流速。直到前面目标物的氛围完全被流动相替代,前后两部分的距离稳定下来。所以,样品溶剂与流动相洗脱强度差距越大,两部分目标物最终的距离拉的越大。
●进程3:所有目标物在色谱柱中正常移动,但分裂已不可逆转。
经过检测器,同一目标物给出了两个色谱峰。其中进柱前即扩散进入流动相的那部分目标物组成了后面的色谱峰,它的保留时间与目标物的真实保留时间基本吻合。
简单概括来说:强洗脱溶剂不均衡地参与了目标物的洗脱,使色谱峰保留时间整体提前,而样品因为在柱前的不充分扩散导致了峰形扭曲。这种影响轻则导致峰展宽,严重时甚至导致峰裂分,给样品的定性和定量带来灾难。
(二)溶剂效应的危害
① 导致色谱柱柱效下降,危害分离;
② 危害峰形,危害定量,甚至危害定性;
③ 强洗脱的溶剂在基质中提取出的杂质遇流动相会析出,可能堵塞针座、柱前管路或色谱柱。
三、应该怎么解决“它”?
(一)溶剂强度
反相色谱系统中溶剂强度的顺序为:水(最弱)<甲醇<乙腈<乙醇<四氢呋喃<丙醇<二氯甲烷(最强)
正相色谱系统中溶剂强度的顺序为:正己烷(最弱)<醇/正己烷混合<乙醇<四氢呋喃当溶解样品的稀释剂溶剂强度大于能够洗脱的梯度流动相的强度时,就容易导致溶剂效应的发生。
解决办法:对于最普遍的溶剂效应,解决办法即调整稀释剂或流动相,使二者洗脱能力接近,或稀释剂洗脱能力稍低于流动相都是可以的。
一般情况下,为避免溶剂强度差异导致的溶剂效应,反相色谱中较为稳妥的做法是稀释剂与流动相保持一致,若流动相或流动相中的有机相无法直接溶解样品,则用可以溶解样品的溶剂溶解成高浓度储备液,然后用流动相稀释至所需浓度。
(二)减小进样体积
当样品溶剂洗脱能力大于流动相时,由于样品溶剂瞬时流动相的作用,容易产生峰形前延。峰形前延的程度与进样量有关,进样量越大,前延越厉害,溶剂效应越明显。反之进样量越小,溶剂效应也越小。因此减小进样体积能有效削弱或消除溶剂效应。
用此方法注意:
① 好峰形的获得是以牺牲灵敏度为代价,进样量的减小会使检测灵敏度下降,在目标化合物含量本就较低的情况下(如农残和环境样品的检测),此方案不可取;
② 灵敏度和检测限是评价一个方法好与不好的重要指标,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通常尽量避免减小进样量。
(三)改变样品的电离状态
当稀释剂与流动相的pH不一致时,稀释剂在流经色谱柱时,会改变周围环境的pH,从而可能改变分析物的电离状态进而影响其保留行为。通常表现为保留时间的漂移或不稳定。可以通过将样品溶液的pH调节至与流动相一致,或增大流动相的缓冲能力来改善。
(四)调整柱前管路
对于梯度洗脱而言,在不影响分离度的情况下,可以改用较粗内径的柱前管路。
此方法注意:若是等度洗脱,此方法会降低柱效;若是梯度洗脱,基本不影响柱效。
上一篇:我国交通工程行业检测市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