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准确认的内容和方法
(一)校准/检定证书的确认内容
校准/检定的报告或证书进行计量溯源确认,确认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1、校准/检定机构资格:
① 法定的计量检定机构(地方县级以上计量所或政府授权的计量站等)出具的证书上有授权证号;
② 政府授权的或认可的校准机构出具的证书上应有授权证书号或出具的校准证书上应有认可标识。
2、校准/检定机构的测量能力:
① 应在授权范围内出具鉴定证书;
② 应在政府授权或认可范围内出具校准报告或证书,且校准证书应有包括测量不确定度和/或符合确定的计量规范声明的测量;
③ 测量结果能溯源到国家或国际基准。
3、满足检测机构要求:
① 校准/检定参数应与实验室计划校准/检定参数一致;
② 应满足检测方法、技术规范中规定的要求;
③ 若检测方法未定,可参照仪器说明书中的技术参数要求。
4、校准结果或检定结论的确认:
① 应确认校准结果、检定结论描述是否适当;实施检定的设备应出具检定证书,实施校准的设备应出具校准证书,需要进行强制检定的仪器设备不应出具校准证书。
② 检定/校准结果:出具的校准证书应有包括测量不确定度和/或符合确定的校准规范声明。“检定证书”通常包含溯源性信息,如果未包含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信息,检测实验室应索取或评估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
(二)计量溯源结果的符合性确认方法
1、检测实验室要将校准/检定得到的检测设备的计量溯源结果,与相应的计量要求进行比较,以确定检测设备能否符合预期使用要求。
2、检测实验室进行计量溯源结果确认时,可采用相应的计量溯源结果确认方法:
① 如检测方法对仪器设备的准确度等级有明确规定的,实验室按照规定配置仪器设备,检测实验室应验证校准结果是否符合仪器设备准确度等级所规定的技术要求。
② 如检测方法对仪器设备的准确度没有明确规定的,检测实验室应根据行业要求、仪器设备校准规范或检定规程规定应能达到的要求作为计量要求。
③ 如检测实验室配置的仪器设备的准确度等级优于检测方法的规定或预期的计量要求,评价时既可以用仪器设备的校准规范或检定规程为依据,也可用实验室预期使用的计量要求为依据。
④ 经检定或校准后,仪器设备某些指标或某些测量范围不符合检定规程或校准规范,但它不在实验室的使用范围之内,而实验室所使用的技术要求和量程都符合要求,仍可评价判定其为符合计量要求。
⑤ 校准证书中可能有很多项目的测量数据,实验室可根据实际需要挑选其关键或技术要求最严格的量或值进行评价。
⑥ 有些仪器设备计量溯源结果可能不符合实验室预期使用的计量要求,但可应用修正值或修正因子,此时,只要其修正后的计量溯源结果符合实验室预期使用的计量要求,仍然可判定为符合计量要求。
⑦ 仪器设备检定结果没有不确定度的,实验室应索取不确定度,按照不确定度信息进行计量结果的确认。计量溯源结果确认时(结果不确定度的使用可按照JJF1094—2002标准要求进行)。
二、校准确认之后要留下哪些记录?
(一)计量溯源结果确认的记录
计量溯源结果确认过程记录应证明每台检测设备是否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需要时,记录应包括但不限于:
1、设备的识别,包括软件和固件版本;
2、制造商名称、型号、序列号或其他唯一性标识;
3、仪器设备的计量要求;
4、校准/检定证书和报告以及其他相关文件的唯一性标识(如编号);
5、校准/检定结果的溯源性的证据;
6、设备校准引入的测量不确定度;
7、相关的环境条件和必要的修正说明;
8、使用限制;
9、维护的详细情况,如调整、维修和修改;
10、对信息记录正确性负责的人员标识;
11、执行计量确认的人员标识;
12、调整、修改或维修后的校准/检定结果;
13、必要时,调整、修改或维修前的校准结果;
14、计量溯源确认结果;
15、完成计量溯源确认日期。
(二)计量溯源确认结果的处置
1、检测实验室要对计量溯源结果确认合格的仪器设备加贴计量确认合格标识。对于影响其性能的调整装置进行封印或采取其他保护措施,防止未经授权的改变。
2、检测实验室设备调整或维修前,计量溯源结果确认不合格的设备,实验室应对不合格原因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措施,这些措施包括:
3、对不合格造成的影响后果进行评价,并对以往的测量结果或受影响的产品作追溯处理;
4、同类测量设备存在批量差异时,应对计量溯源结果的确认间隔进行评审;
5、对校准结果不符合高精度检测要求或关键量值不满足检测要求的设备,可降级使用(精度要求较低的)或限制范围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