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是公认的“生命线”工程。放眼我国,目前有很大一批桥梁已经经历过了数十年的风雨洗礼,其检测养护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程度。近日,在第四届全国桥梁结构健康与安全技术大会上亮相的几款科研产品,或在未来成为保障桥梁安全的利器。
超高性能混凝土 延长桥梁的使用寿命
据统计,我国在役桥梁40%服役超过了20年,技术等级为三、四类的带病桥梁达三成,15%的桥梁为危桥,存在较严重的安全隐患。
超高性能混凝土,它强度高、耐久性强,还具备低收缩、免蒸养等优点。基于这一材料,开发出的UHPC组合桥面技术,可解决桥面疲劳开裂、铺装层易损坏的难题,铁路桥上使用也可防水。这项技术已经在太原、哈尔滨、荆州等地的桥梁使用。
桥梁结构健康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田启贤表示,正在维修的武汉军山长江大桥,运用的就是这项技术;武汉白沙洲长江大桥,也有望运用这一技术解决桥面反复“破皮”的顽疾。
明察秋毫无人机 3米远分辨头发细的裂纹
中铁大桥局桥科院负责人介绍,这一新型无人机B-001翼展有1.3米,搭载了4000万像素镜头,抗六级风,能轻松飞到人员难以到达的位置,还能向上无死角拍摄,帮助检测桥梁钢梁下部病害,弥补了普通无人机只能向下拍摄的不足。由技术人员提前设定好飞行轨道,无人机在现场按照轨道自动巡航、检测,之后依据后台强大数据分析能力,自动产生桥梁表面病害的安全报告。“以往桥梁裂缝等病害,只能依靠望远镜、桥检车等设备进行人工检测,容易漏测、误测,且不安全。”该负责人说,新型无人机具有测距功能,智能化识别裂缝,精度能达到0.1毫米,相当于能在3米以内看清一根头发丝,不但大大提高了测量效率,也将误测漏测扼杀在了摇篮之中。
这种新型无人机试飞效果良好,尤其是在山区桥梁检测中非常实用,技术在业内领先,计划今年下半年投入使用。
两个小小“水球” 监测路基0.1毫米沉降
这是中铁大桥局桥科院研发的新型监测系统。在铁路或桥梁两侧,装上两个“水球”,利用“水球”内的气压变化,技术人员可以计算出竖向位移,精度可达0.1毫米,从而起到监测路基沉降的功能,对桥梁安全实现精确监测。
中国工程院院士欧进萍表示,目前用于检测桥梁安全的传感器,多埋在桥梁结构内,应该“让传感器像灯泡一样拆卸”,这样能更好地用于桥梁安全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