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的重要指示精神,从2017年起,成都市双流区交通运输局率先实现公路桥梁管养专业化市场化,使桥梁养护质量显著提升,养护全面加强,真正了实现有桥必管、有桥必养。
准入市场化、专业化
针对双流公路桥梁无人管养导致桥面脏乱差、坑凼较多和粗放型管养导致人员机构配备不完备、安全隐患排查不专业不及时、维护保养效率低下等问题,从2016年9月起,双流区交通运输局从公路科、建管科、养护段、路政所抽调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全区管辖道路对桥梁的类型、安全状况、使用年限进行全方位的摸底调查。经梳理,全区共有公路桥梁170座,其中大桥12座,中桥34座,小桥124座。
公路桥梁管养市场化。一是引进专业管养团队。2017年3月双流区通过公开招投标确定了安徽省高速公路试验检测科研中心有限公司、深圳高速工程检测有限公司两家专业管养机构对辖区内的公路桥梁进行市场化管养,两家管养公司均在双流设立了管养项目部,配备了项目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二是建立健全组织机构。由局公路科、养护段抽调专业技术人员组建了全区公路桥梁管养组,在管养机构抽调40余人成立了日常巡查组、经常性检查组、小修保养组、常规定期检测组、安全组和专家组,确保形成专业的管养团队,并通过文件形式具体明确了每个小组的工作职责;三是购置专业管养设备。为实现桥梁检测监测精准化,交通运输局督促第三方管养机构配备了桥检车、巡查车、工具车、钢筋保护层测定仪、裂缝宽度测定仪、裂缝深度测定仪、全站仪、水准仪、钢筋锈蚀仪、混凝土回弹仪、激光测距仪等检测仪器设备,确保了检测监测更精细、更准确。
公路桥梁管养专业化。一是制作桥梁“身份证”。督促第三方管养机构对全区公路桥梁进行摸底排查,对每座桥梁的长度、宽度、设计荷载、使用年限及位置等信息进行全面采集,并按照桥梁管养规范设置桥梁养护公示牌,明确桥梁名称、位置、桥型、养护单位、联系电话等,为每座桥梁建档建卡,建立身份档案;二是开展经常性巡查。按照《公路桥涵养护规范》,督促第三方管养机构通过采用日常巡查和经常检查相结合的形式,真正做到大桥每天、中桥三天、小桥每周一巡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录入桥梁身份健康档案,做到小修及时保养,中修、大修及时上报交通运输部门制定计划、适时维修;三是开展定期检测、监测。依据桥梁定期检查项目要求,督促第三方管养机构借助专业设备将桥梁构件存在的各种病害分类记录在检查表中,对严重缺损部位进行标识、拍照,并现场初步分析病害成因,提出养护意见,确保检测的专业性、数据的可靠性、后续养护、维修工作的针对性。
监管信息化、规范化
公路桥梁管养信息化。一是建立农村桥梁管养信息库。依托双流“公路养护通”信息平台,把采集的数据录入数据库,建立了公路桥梁管养动态系统,便于对公路桥梁病害记录、病害发生率、修复率、完工统计等方面的数据进行分类汇总和数据分析,近期为制定年度养护计划、资金预算和实施方案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中期为桥梁中修、大修,推进养护专项工程提供数据支撑;远期可通过统计数据分析建立全寿命周期经济效益和养护成效评价机制,为预防性养护决策提供依据。二是依托信息化平台组织应急指挥。依托双流“公路养护通”信息平台,在遇到突发应急险情时,可实时掌握事发现场周边人员、物资、车辆及机械设备的情况,以便对人员、物资、车辆等进行统一调度指挥。同时,通过巡查车视频采集传输系统、巡查人员APP端可作为现场图文传输的快速通道,为应急事件的指挥决策提供现场实时资料。
行业监管规范化。一是创新管养方式。改变过去镇(街道)、村(社区)粗放型管养模式,变为现在由政府购买服务进行精细管养,突破管而不养、养而不达的瓶颈,达到桥梁管养规范化的目的;二是建立完善规章制度。为使公路桥梁管养有章可循,区交通运输局先后制定了《成都市双流区公路桥梁管养流程》《成都市双流区公路日常养护管理制度》《成都市双流区农村公路桥梁管养项目负责人职责》等相关制度8个,从制度层面对管养标准、管养流程和考核办法进行了明确;三是完善考核体系。为加强和规范全区公路桥梁养护管理,区交通运输局采用月考核、年终评定相结合的百分制考核办法,会同相关部门对全区公路养护情况进行综合检查评定,实行倒扣分制(每扣一分扣除管养费用2万元),一年扣分达到15分的,立即解除合同;四是规范档案资料。按照“分工负责、专人管理、规范填写、及时归档”的原则,区交通运输局要求管养单位对档案资料进行统一规范保存,使公路桥梁管养内业资料实现了在日常巡查、经常性检查、定期检查、清扫保洁、维修保养及病害处置整个过程的标准化管理,更加便于归档保存和调阅查询。
五大显著成效
发现问题更及时。通过引进专业的桥梁管养单位开展日常巡查,能够对桥梁的结构性病害或缺陷作跟踪监测,做到发现问题更及时。
处理病害更专业。通过两家桥梁管养单位技术顾问团队和专业技术设备的检测分析,能够使桥梁病害得到专业化处置。
维修保养更到位。通过规范的管养标准及管养流程,使桥梁管养单位的工作职责得以明确,全区桥梁主体及附属设施小修保养得以有序开展。
车辆通行更安全。通过每年一期的常规定期检测,可以了解桥梁病害或缺陷的年度发展状况,对桥梁的实际结构状态进行评估及管养,有利于维护桥梁的使用寿命及车辆通行更安全。
资金使用更有效。采用了市场化管理模式后,各镇、街道不再设立桥梁养护工程师,区级财政不再另行对桥梁日常维修维护进行补助,不负担闲置人员和设备的费用,在项目一体化模式下,节约了成本,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