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土壤环境监测国控点位已达到近8万个。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日前联合印发《国家土壤环境监测网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监测工作方案》,明确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监测的五大重点工作。在众多业界人士看来,土壤监测产业链也将再次进入快速成长期。
生态环境部和农业农村部日前发布了《国家土壤环境监测网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监测工作方案》(下文简称《方案》)。基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农村部门将布设农产品产地风险点位,开展农产品产地土壤与农产品协同监测工作;生态环境部门则负责背景点位、基础点位和风险监控点位的监测工作。日后,生态环境部将会同农业农村部等部门,统一发布农用地土壤环境状况信息。
《方案》提出,包括确定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监测点位、构建工作体系、开展例行监测、加强成果总结、发布土壤环境状况信息在内的五项重点任务。按照国家网的统一部署和相关技术文件要求,农业农村部负责组织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开展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监测工作,每年监测1次土壤样品和农产品样品。以期获取权威、统一、高精度的土壤环境调查数据,建立国家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为全面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土壤环境监测网已初步建成。2018年初,原环保、农业、国土3部门达成一致,将国土和农业部门约4万个点位纳入生态环境部网络中来,携手监测土壤。按照“说清现状、兼顾风险”的目标,其中包括土壤环境监测国控点位有近8万个,分别为生态环境部的38880个监测点位、农业农村部的40061个监测点位和自然资源部的1000个监测点位。而这些国控点位包括背景点位、基础点位和风险监控点位。
“家底不清”曾是土壤污染防治的一大难题。由于难度大、投入大、周期长,土壤修复核心便是管控风险。即要根据不同用途,分别采取不同的管控措施,核心是要管控住土壤污染的风险,实现土地的安全利用,而不是简单靠投入巨大的资金。早在两年前,原环保部就已连续开展例行土壤环境监测工作,程序上初步实现了集中采样、集中制样和异地监测。迄今土壤环境监测网络正在建设当中,例行的监测尚处在起步和试点的阶段。
与空气、水环境质量监测不同的是,我国土壤环境监测起步较晚,从监测开始就实施了采、测分离,避免地方干预,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这次详查将在已有调查基础上进一步摸清农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积、分布及其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掌握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中的污染地块分布及其环境风险情况。另据公开资料显示,农用地详查重点区域借助500米×500米网格布点,一般区域借助1000米×1000米网格布点。
按照2016年5月发布的“土十条”(《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20年底前,实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所有县(市、区)全覆盖。除了顶层设计外,还有真金白银的扶持。2015年至2017年,中央财政对土壤污染防治的预算分别为37.01亿元、90.9亿元和112亿元。“未来公众看到的土壤环境监测点位将比目前的数量更多、密度更高、监测功能也会不断拓展,从而发挥更好的基础支撑作用。”详查工作计划将在2020年底前完成,经部门会商、数据共享、分析整理,按程序报国务院批准后向社会发布。
值此背景,作为污染防治的“先锋队”,土壤监测市场、土壤污染修复风险评估板块将率先受益。随着土壤污染防治标准体系的建设,对于土壤监测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土壤监测仪器仪表亟须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数据的处理能力。而业务范围覆盖污染场地调查、风险评估、修复施工在内的“全能型”土壤修复企业更有望成为此轮契机中的获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