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机器人有是中央处理器,这种计算机跟操作它的人有直接的联系。具备各种部信息传感器和外部信息传感器,还有效应器,作为作用于周围环境的手段。智能机器人能够理解人类语言,用人类语言同操作者对话,智能机器人配备了越来越多的关键技术,如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导航与定位、路径规划、机器人视觉、智能控制、人机接口技术等。
2019年6月14日,科技部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近日,“水下机器人近底精细目标检测与避障控制共性技术及验证”项目启动。中国科学院等8家参与单位代表参加了会议。项目负责人丛杨研究员介绍了项目的总体情况,并部署了项目组织实施工作,强调了项目内部管理机制。各课题负责人对课题的实施方案进行了详细汇报。专家组就项目进展中可能会出现的风险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水下机器人近底精细目标检测与避障控制共性技术
研究内容:面向水下机器人在海山、海沟、洋中脊等区域复杂环境下的目标搜索、环境监控自主作业需求,研究典型海区海底环境特征识别技术,研究水下复杂环境中动态、高精度精细目标检测技术,研究水下机器人深海近底高速运动下自主避障与规划控制技术。结合典型水下机器人平台开展共性技术验证。
考核指标:研制出水下机器人深海近底复杂环境精细目标检测与快速避障控制系统,在近底 1m 内且航速不低于 6kn 情况下,实现目标视觉检测分辨率优于 2cm×2cm 、自主运动与避障实验验证。发表高水平论文不少于 5 篇,申请/获得不少于 5 项发明专利。
无人遥控潜水器
是一种可进行海洋考察、搜索、打捞、水下作业和救生的潜水设备。和ROV的状况一样,国内可用于大洋资源开发的大深度载人潜水器还没有。产业化开发深海运载器,关键技术在于总体系统集成技术、水下智能控制技术、特种材料应用及结构设计技术,特种装置设计制造技术,特种动力技术以及水下通讯技术等。这些关键技术拟采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际惯用手段来解决,即引进关键技术和设备,在国内消化吸收的前提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自主的系统集成研究,进而进行国产化配套。
在这方面需进一步转化和开发的技术有:水下低比重、耐腐蚀、高强度结构材料;大深度、低比重浮力材料;高性能、高可靠性、标准化和系列化ROV推进器;标准化水下电缆和密封接插件;标准化电子控制模块;声、电、磁及压力传感器以及多功能水下机器手等。
水下机器人
是一种工作于水下的极限作业机器人。水下环境恶劣危险,人的潜水深度有限,所以水下机器人已成为开发海洋的重要工具。无人遥控潜水器主要有:有缆遥控潜水器和无缆遥控潜水器两种,其中有缆遥控潜水器又分为水中自航式、拖航式和能在海底结构物上爬行式三种。
典型的遥控潜水器是由水面设备(包括操纵控制台、电缆绞车、吊放设备、供电系统等)和水下设备(包括中继器和潜水器本体)组成。潜水器本体在水下靠推进器运动,本体上装有观测设备(摄像机、照相机、照明灯等)和作业设备(机械手、切割器、清洗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