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辐射也叫电离辐射或者放射性。放射性物质以波或微粒形式发射出的一种能量就叫核辐射,它是无色无味即看不见也摸不着,我们无法感知它的存在。必须通过专门的仪器设备来进行测量感知。这就是放射性检测仪。
常见的放射源
核素是指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很多元素有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几种原子。例如,氢有1H、2H、3H 3种原子,就是3种核素,它们的原子核中分别有0、1、2个中子。这3种核素互称为同位素。例如,原子核里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质量数是12,称为碳-12核素,或写成12C核素。原子核里有6个质子和7个中子的碳原子,质量数为13,称13C核素。氧元素有16O,17O,18O三种核素。具有多种核素的元素称多核素元素。自然界仅有一种核素存在的元素称为单核素元素,如铍、氟、铝、钠等20种元素。质子数为偶数的元素,可有较多的稳定核素,一般不少于3种,而质子数为奇数的元素,通常只有一个稳定核素,一般不会多于两种,这是由核子的结合能所决定的。多核素元素中各核素互称同位素,因为它们处于周期表中同一位置上,化学性质基本相同,但核性质不同;单核素元素没有同位素。核素的质量即原子质量,总小于孤立质子、中子和电子的质量总和,在概念上也不等于质量数,在数值上除12C外均与质量数稍有不同。核素的质量是用质谱仪测定的,这种测定很先进,可测得7位或更多位有效数字。
核素概念最初是为了确切描述元素的原子量而引入的。最初的化学原子概念是元素原子,即同一种元素对应有同一种原子,因此某种元素的原子量被规定为该元素原子的相对质量。同位素的发现揭示出元素并不是化学性质和量完全相同的一类原子,同一种元素的原子其质量可以不同,因而元素原子量所反映的是各种同位素原子质量的平均值。原子物理学的研究进一步表明,原子的质量主要是由构成原子核的质子和中子的数目决定的,而元素的化学性质只同质子数有关。为了进一步区分元素的同位素,科学家们引进了同位素的质量数,即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从元素的化学性质看,不同的同位素在元素周期表上处于同一位置,故称“同位素”,而从原子核的角度看,同位素又是同一种元素的质量不同的原子核,也称为核素。这时,核素只不过是同位素的别称。后来发现地球上天然存在的和人工制造的原子核都有“同核异能态”的现象,即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原子核所显现出来的核性质,如衰变方式、半衰期、能量等等可以不同。同核异能态是原子核层次的“同分异构体”,“同分”是指相同数目的质子和中子,“异构”则表示它们构成原子核的方式不同。但同位素概念不足以反映这种“同分异构”现象。如果把核素概念定义为同一同位素的核性质不同的原子核,就可以概括核的同分异构现象。因此,核素也就成了表达核性质的独立概念。
测量放射源强度
射源强度的大小通常不用体积或质量的大小来衡量,而使用放射性活度来表示。一个放射源在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称为它的放射性活度。1975年召开的国际计量大会规定了放射性活度的国际单位是秒的倒数(s-),叫贝可勒尔( Becquerel),简称贝可,符号是Bq,1Bq就是放射性物质在1秒钟内有1个原子核发生衰变。历史上曾用居里(C)表示放射性活度的大小,它与贝可的关系为1Ci=3.7×10Bq。放射源质量或体积般都不大,但它们所含有的放射性物质的活度却可以很大。
放射源的放射性强弱是可以度量的,一个放射源的强弱不仅取决于放射性原子核的数量多少,还与这种核素的衰变有关。我们可以通过测量它在单位时间内发生自发核裂变的数目来衡量放射性强弱。一个放射源在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目就叫做放射性活度。为了衡量物质中放射性的多少,我们用单位质量物质中的放射性活度来衡量,称为活度浓度。对于固体,其单位为每千克贝可(Bq/kg);对于液体或气体,其单位为每升贝可或每立方米贝可(Bq/L或Bq/m3)。与放射源不同,人们周围的水、空气房屋、土壤与岩石等物质,其中存在的天然放射性物质活度浓度都很小。对于这些天然存在于我们周围环境中的放射性,我们称它为天然本底水平。为了控制人为活动(如核设施、核技术利用、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等)对环境造成放射性污染,国家对排入环境的放射性物质都有明确的严格限制。
放射性检测仪操作步骤
常用的核辐射传感器:电离室传感器、盖革计数管、闪烁体探测器、半导体探测器等。
核辐射检测仪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以盖革计数管为传感器的核辐射测量仪概括起来由以下几部分: GM盖革计数器、高压电路、信号获取及成形电路、信号转换电路 等部分。
如果是以采用闪烁体探测器传为核辐射探测器传感器的,还会有光电转换器件及对应的辅助电路。
以上就是“放射性检测仪的操作步骤”的全部内容,了解更多放射性检测仪价格,请上仪多多仪器网。
上一篇:放射性检测仪特点及技术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