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垂直活动测斜仪探头,控制电缆,滑轮装置和读数仪来观测测斜管的变形。第一次观测可以建立起测斜管位移的初始断面。按需要测量方向将测斜仪置入测斜管内,并使导轮完全进入导槽内并放至管底,停留五分钟后拉动电缆,使电缆上的记号对准管口,停留3秒钟左右,待读数仪显示的读数稳定后,按一下手持存贮按钮或仪表面板上的存贮键,实时测量值将被存贮在读数仪中;以此类推,每个记号读数一次。其后的观测会显示当地面发生运动时断面位移的变化。观测时,探头从测斜管底部向顶部移动,在半米间距处暂停并进行测量倾斜工作。测斜仪探头上测轮所在平面的倾斜度。倾斜度可以转换成侧向位移。对比当前与初始的观测数据,可以确定侧向偏移的变化量,显示出地层所发生的运动位移。绘制偏移的变化量可以得到一个高分辨率的位移断面图。此断面图有助于确定地面运动位移的大小,深度,方向和速率。
基坑测斜管安装要求:
在挖基坑时对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进行监测,监测基坑开挖存在的风险因素。基坑监测工作中很重要的一点即对基坑监测中的测倾管的安装,那么基坑监测现场检测服务中对测斜管的安装步骤有哪些:
(1) 基坑监测中测斜管的连接为将4m或2m一节的测斜管用束节逐节连接在一起,接管的时候除外槽口对齐之外应该检查内槽是不是对齐。管与管连接的时候需要在测斜管的外侧涂上PVC胶水,将测斜管插入束节然后在束节四个方向用自攻螺丝或者是铝铆钉紧固束节与测斜管。注意胶水不要涂的太多以免挤入槽口结硬后影响相关的测试。自攻螺丝或铝铆钉位置要避开内槽口且不能够过长。
(2) 接头防水应注意在每个束节接头两端用防水胶布包扎,防止水泥浆从接头中渗入到测斜管内。
(3)内槽检验应注意在测斜管接长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将测斜管穿入制作好的地下连续墙钢筋笼内,待接管结束,测斜管就位放置后必须要检查测斜管一对内槽是不是垂直于钢筋笼面,测斜管上下槽口是不是可以扭转的。只有在测斜管内槽位置满足要求之后才可封住测斜管的下口。
(4)测管固定应注意把测斜管绑扎在钢筋笼上。由于泥浆的浮力作用测斜管的绑扎定位必须要牢固可靠,为了避免浇筑混凝土时发生上浮或侧向移动。
(5)端口的保护要在测斜管上端口,外套钢管或者是硬质PVC管,外套管长度应该满足以后浮浆混凝土凿除后管子仍然插入混凝土50cm的。
(6)吊装下笼;现在一般一幅地墙钢笼都可以全笼进行起吊这为测斜管的安装带来了方便。绑扎在钢笼上的测斜管随钢笼一起放入地槽内等到钢笼就位后,在测斜管内注满清水之后,然后将测斜管的上口封住。在钢笼起吊放入地槽过程中要有人进行看护着,防止测斜管遭到意外伤坏如果钢笼入槽失败,应该及时的进行相关的检查测斜管有无破损,必要时须重新安装。
(7)圈梁施工:圈梁施工阶段是测斜管比较容易受到损坏阶段,如果保护不当将前功尽弃因此在地下连续墙凿除上部混凝土以及绑扎圈梁钢筋的时候,必须与相关的施工单位协调好并且派专人看好测斜管以防被破坏。同时应该根据圈梁高度重新调整测斜管管口的相关位置。一般需要接长的测斜管此时除外槽对齐之外,还要检查内槽是不是对齐的。
(8)到了最后的检验:在圈梁混凝土浇捣前,应该对测斜管作一次相关检验,检验测斜管是不是有滑槽和堵管情况,管长是不是满足相关的要求。如有堵管现象要做好相关的记录等到钢梁混凝土浇好后及时进行疏通。如有滑槽现象,要判断是不是在最后一次接管的位置。若是的话要在圈梁混凝土浇捣前及时进行相关的整改。
活动测斜仪在基坑测斜管中的测量方法:
使用垂直活动测斜仪探头,控制电缆,滑轮装置和读数仪来观测测斜管的变形。第一次观测可以建立起测斜管位移的初始断面。其后的观测会显示当地面发生运动时断面位移的变化。观测时,探头从测斜管底部向顶部移动,在半米间距处暂停并进行测量倾斜工作。探头的倾斜度由两支受力平衡的伺服加速度计测量所得。一支加速度计测量测斜管凹槽纵向位置,即测斜仪探头上测轮所在平面的倾斜度。另一支加速度计测量垂直于测轮平面的倾斜度。倾斜度可以转换成侧向位移。对比当前与初始的观测数据,可以确定侧向偏移的变化量,显示出地层所发生的运动位移。绘制偏移的变化量可以得到一个高分辨率的位移断面图。此断面图有助于确定地面运动位移的大小,深度,方向和速率。
1测量
按需要测量方向将测斜仪置入测斜管内,并使导轮完全进入导槽内并放至管底,停留五分钟后拉动电缆,使电缆上的记号对准管口,停留3秒钟左右,待读数仪显示的读数稳定后,按一下手持存贮按钮或仪表面板上的存贮键,实时测量值将被存贮在读数仪中;以此类推,每个记号读数一次。
测量基准点一般选用管底。测斜管底部可靠地固定在基岩或其它比较稳定的结构物中(埋入深度应大于50cm)。
若不能确定测斜管底部是否稳定,此时可将测量基准点定为管口,并在管口设立经纬仪测量标点。每次测斜前应用经纬仪检查管口坐标有无变化。
2测值
为提高测量精度,消除系统测量误差,正、反方向各测读一遍,计算各段位移量取其平均值。即:
Six=(Si(+x)- Si(-x))/2
Siy=(Si(+y)- Si(-y))/2
每根测斜管所有同高程上正、反方向两次测值和的一半计算值,应为测斜仪的理论铅垂状态下的读数值,此Six′或Siy′应趋近某一定值。即:
Six′=(Si(+x)+ Si(-x))/2
Siy′=(Si(+y)+ Si(-y))/2
若测值Six′与Siy′有离散性;主要原因是:①测斜仪前、后两组导轮的几何形心的连线在正、反两次测量时不完全平行;②导向轮与导向槽的配合不好;③导向轮与轮轴之间的间隙太大;④测斜管与土体固结不好。
如果测斜管的接缝过大,某一导轮正巧停在此处,Six′或Siy′也会出现较大的变化。因此在测管的接头处可反复多测几次。如果某一、两处的和值与正常值明显偏差过大可剔除不用。
3减少误差措施
为提高测量精度,在测量时,当四个导向轮在某一个测量段没有完全进入导向槽时,算术和值S会出现较大的变化。因此在测量时一定要使四个导向轮完全进入导向槽中,在测管的接头处可反复多测几次。如果某一、两处的和值与正常值明显偏差过大可剔除不用。这都是由于一头导向轮不在导向槽中引起的,这种情况多发生在管接头处。
为了消除系统误差,每个方向(±X,±Y)的位移(倾角)应逐段正、反方向各测读一次,取其差值的一半计算各段位移量。即:F=[(+X,+Y)-(-X,-Y)]/2,式中:F为倾斜仪的实时电测量值,单位为mv;±X,± Y为每个方向的测试读数,单位为mv。
由于整个测斜管所有同段上正、反方向两次测值和的一半的计算值,应为测斜仪的理论铅直状态下的读数值,此F应为定值。如果测值F有离散性,可能是下面四种情况引起的:1)测斜仪前、后两组导轮的几何形心的连线在正、反两次测量时不完全平行;2)导向轮与导向槽的配合不好;3)导向轮与轮架之间的间隙太大;4)测斜管与膨润土球或原土沙固结不好 。
4测斜仪使用中有五个误区:
(1)位移~深度曲线作法:位移~深度曲线即位移随深度的变化曲线,是测斜仪比较重要的监测成果曲线,然而在长期的监测实践中发现,测读时很容易出错。
(2)每1m测读一次时的数据处理:当测斜孔深度较大,同时倾斜角随深度的变化较小时,为了加快测量进度,往往采用每1m测读一次的方式进行。然而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工程人员往往仍沿用每0.5m测读一次时的数据处理方法。这将导致所作的位移~深度曲线与实际不符。
(3)“累计位移”与“相对位移”的区别:位移有累计位移与相对位移之分。所谓累计位移,即计算点相对于孔底的位移;相对位移,是指计算点相对其本身初始值的位移变化值。同时又有工程人员将位移曲线分为绝对位移曲线和相对位移曲线。所谓绝对位移曲线,即按每次测读数据单独作出的位移曲线;相对位移曲线,即将每次测读数据所得位移值减去测斜管初始位移值后所作出的曲线。显然,绝对位移与累计位移是同一个概念 。
然而,累计位移(或绝对位移)与相对位移在概念上是错误的。测斜管在埋设完毕之后一般不可能完全呈铅垂状态,即初始时刻已经存在倾斜,但是该倾斜显然并不能称之为“位移”,而累计位移即是将初始倾斜值作为其位移的一部分,因此,累计位移在概念上是错误的。而相对位移为土体确实发生的位移,并不是相对的,应改称之为“位移”。
(4)正反两测回读数差值问题:零漂对位移结果并无影响,通过标准两测回和数据处理过程,零漂能被有效消除,最后得出的位移值U是正确的。此外可以看出,校核累计值正好为零漂值的两倍,是一个常数。因此,如果校核累计值为常数,那么表示U0和U180之间的差值只是由仪器零漂引起,这对测量结果来说是无影响的。而如果校核累计值不稳定,往往反映了测斜管内存在异物等其它因素,这些因素无法通过两测回的方法得以消除,从而导致所测位移值与实际不符。故从位移测读方面来看,校核累计值应是越稳定越好,尤其是当其为常数时较好。
(5)判别测斜管底部发生位移的方法:测斜数据处理中,假设底部为位移零点。由于测斜管底部通常嵌入稳定的基岩内,因此该假设一般来说是合理的。然而在深厚软土层中,测斜管底部亦可能发生位移。通常情况下,通过测读数据无法判别底部是否发生移动,然而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这是可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