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混凝土总碱量检测的重要性
配置混凝土所用的水泥、骨料、掺加剂、外加剂和拌合水中会带进一定数量的碱,导致发生碱-骨料反应的发生。碱--骨料反应是影响混凝土耐久性的主要因素,其不同于其他混凝土病害,其开裂破坏是由内而外的,且目前尚未有有效的全面修补方法,因此被喻为混凝土的“癌症”。为了预防碱--骨料反应,在施工之前,一是要检查骨料中的活性二氧化硅等活性成分,判别是否属于碱活性骨料;二是使用碱活性骨料必须控制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总碱量,并要通过专门试验论证确定。如何进行混凝土碱含量的检测,对预防工程建设工程中的碱--骨料反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讨论混凝土总碱量的检测。
2 各国家及我国各行业对混凝土碱含量的限值要求
目前国际上各国对混凝土总碱量的安全限值的设定并不完全一致。具体见表1。英国等国家认为混凝土的最大总碱量限值定为3.0kg/m3以下是安全的,新西兰认为混凝土的最大碱含量必须低于3.5kg/m3才是无害的,南非则认为必须低于2.1kg/m3才是无害的。
表1 各国对混凝土碱含量安全限值的要求
Tab.1 Safety limit of alkali content of concrete in different countries
我国各个行业对混凝土最大总碱量的限制具体见表2至表7。对混凝土的最大总碱量的限制基本上定在2.1~3.5kg/m3。
表2 CECS53:93《混凝土碱含量限制标准》中混凝土最大总碱量的要求
Tab.2 requirements for maximum total alkali content of concrete in the Cecs53:93
表3 GB/T 50476-2008《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中的混凝土最大总碱量的要求
Tab.3 requirements for maximum total alkali content of concrete in the GB/T 50476-2008
表4 TB10005-2010《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中混凝土最大总碱量的要求
Tab.4 requirements for maximum total alkali content of concrete in the TB10005-2010
表5 JTG/T F50-2011《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中混凝土最大总碱量的要求
Tab.5 requirements for maximum total alkali content of concrete in the JTG/T F50-2011
表6 Q/CR9207-2017《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规程》中混凝土最大总碱量的要求
Tab.6 requirements for maximum total alkali content of concrete in the Q/CR9207-2017
表7 DB32/T 2333-2013《水利工程混凝土耐久性技术规范》中混凝土最大总碱量的要求
Tab.7 requirements for maximum total alkali content of concrete in the DB32/T 2333-2013
3 混凝土总碱含量的检测方法
混凝土总碱含量是由水泥中的碱、掺合料中的碱、外加剂中的碱和拌和水中的碱组成。因此检测混凝土总碱量必须检测混凝土中水泥的碱含量、掺合料中的碱含量、外加剂中的碱含量以及拌和水中的碱含量(根据GB/T50733-2011《预防混凝土碱骨料反应技术规范》中规定骨料碱含量可不计入混凝土碱含量)。
对于水泥、硅灰及外加剂的碱含量检测,一般的产品标准中都会给定检测方法,其中水泥、硅粉的碱含量检测采用GB/T 176-2017《水泥化学分析方法》,对于粉煤灰、矿渣粉、水三种产品的碱含量,相应的规范中要求采用GB/T 176-2017《水泥化学分析方法》进行检测,但是使用检测GB/T 176-2017却存在一定的问题。
3.1 GB/T 176-2017对于高浓度碱含量的粉煤灰、矿渣粉的检测方法阐述不详细
粉煤灰及矿渣粉的碱含量,一般较水泥的碱含量偏大,其碱含量的大小顺序为粉煤灰>矿渣粉>水泥,而火焰光度计的原理是运用检流计读数A与K2O,Na2O的浓度C在一定范围呈线性关系,拟合出一条A-C标准曲线,然后仪器根据检流计读数拟合出相应浓度参数,即浓度直读,浓度单位为mg/100mL;其标准曲线浓度范围为0~4mg/100mL。GB/T176-2017《水泥化学分析方法》中6.14对应配制溶液的容量瓶为100mL,即稀释倍数为1,而粉煤灰和矿渣粉相对较大,很显然若按照水泥碱含量分析方法,对样品做稀释1倍处理,浓度就会超过标准曲线可测浓度范围,这样会导致检测的误差加大。而GB/T27974-2011《建材用粉煤灰及煤矸石化学分析方法》中19.2及GB/T27975-2011《粒化高炉矿渣的化学分析方法》中9.2所述,将稀释倍数提升至2.5,可以保证被测溶液浓度控制在可测范围内,即不超过4mg/100mL。故GB/T27974和GB/T27975对碱含量的检测方法阐述上更详细。
3.2 GB/T 176-2017中对粉煤灰的碱含量检测中缺少灼烧步骤,影响碱含量的准确检测
因为粉煤灰中存在未燃烧有机质以及硫化物,并形成了独特的C-S-H有机物结构,C-S-H表面会吸附碱性离子,如Na+、K+、Al3+、Ca2+、Mg2+、Fe3+。为了分析其中的碱性离子,必须将C-S-H有机物结构破坏,其方法也就是高温灼烧,使其C链断裂,此时粉煤灰中有机物会随着C链的断裂而生成CO2,挥发掉,而且因为C-S-H中C-S之间的共价键断裂,使得S元素以SO3的形式从C-S结构中解离出来,故GB/T27974-2011《建材用粉煤灰及煤矸石化学分析方法》中19.2提到需要将生成的SO3驱净。经高温灼烧后的粉煤灰中未燃烧有机质已经不复存在,此前吸附于其表面的碱性离子也随之游离至液相(待测溶液)中,最后以氨水,碳酸铵分离Al3+、Ca2+、Mg2+、Fe3+以消除无关碱性离子干扰,最终得到的滤液中只含有Na+、K+两种碱性离子,并用火焰光度计检测。故GB/T27974出提出灼烧步骤,可以更准确的进行粉煤灰碱含量的检测。
3.3 GB/T 176-2017不适用于混凝土用水的碱含量检测
混凝土拌和水一般为饮用水,或是地表水或是地下水,但样品中不溶物与可溶物的含量都不大,这种样品不需要用氢氟酸-硫酸溶样,而考虑水样的矿化度和PH值,采用GB/T 8077-2012进行拌和水的碱含量样品处理和试验更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粉煤灰采用GB/T 27974-2011进行碱含量的测定,矿渣粉采用GB/T 27975-2011进行进行碱含量的测定,水、采用GB/T 8077-2012进行总碱量的测定更具指导性,同时更具合理性。混凝土中材料的碱含量测定方法具体见表8。
表8 混凝土中材料的碱含量测定方法
Tab.8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alkali content in concrete
4 混凝土总碱含量的计算方法
水泥中的碱含量分为三种:总碱、水溶性碱和有效碱。同水泥中的碱一样,矿渣、粉煤灰及硅粉中的碱也分为总碱、水溶性碱和有效碱。所以在实际的工程应用中计算的是有效碱量。
水泥、外加剂和拌合用水中的碱含量全部视为有效碱,掺合料中有效碱的计算,不同行业的取值不同,具体见表9。从表9中可以看出,不同行业对掺合料有效碱含量占掺合料碱含量的百分率的取值不同,检测机构须根据具体规范的要求进行取值。
混凝土的碱含量A按公式(1)计算:
A=A c+Aca+Ama+Aaw(kg/m3) (1)
式中:A
c——混凝土中水泥的碱含量(kg/m3) Aca——混凝土中外加剂的碱含量(kg/m3)
Ama——混凝土中掺合料的碱含量(kg/m3)
Aaw——混凝土中拌合水的碱含量(kg/m3)
水泥的碱含量按式(2)计算:
A c=wc*kc(kg/m3) (2)
式中:wc——水泥用量(kg/m3)
kc——水泥平均碱含量(%)
外加剂的碱含量按式(3)计算:
Aca=W
ca*Kca(kg/m3) (3)式中:W
ca——外加剂用量(kg/m3)Kca——外加剂中总碱量(%)
掺合料的碱含量按式(4)计算:
Ama=Wma*Kma(Kg/m3) (1.4)
式中:——掺合料有效碱含量占掺合料碱含量的百分率(%)
Wma——掺合料用量(kg/m3)
Kma——掺合料碱含量(%)
表9 不同规范对不同掺合料的β取值
Tab.9 Different specifications for different mixtures
5 结论
对于粉煤灰和矿渣粉的检测由于GB/T 2794和GB/T 27975由于考虑到检测材料碱含量的浓度范围,GB/T 2794考虑到灼烧步骤对粉煤灰碱含量测定的影响,这两种检测方法较GB/T 176对于粉煤灰和矿渣粉的检测更具有可操作性。同时粉煤灰和矿渣粉的碱含量检测方法,具体的施工规范中并没有明确指出,建议在修订规范和制定新规范时可以给予明确。
拌合用水的碱含量测定方法,CECS53:93中规定按照GB/T 176的方法进行检测,但在实际检测过程中,该方法并不使用,因为GB/T 176针对是粉状物质,且碱含量较高的物质,而针对于拌和用水这种液体状物质同时碱含量较低,笔者认为参照GB/T 8077-2012进行拌合用水的样品处理和碱含量的测定更具有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 金伟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2] 姚燕.高性能混凝土[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3] CECS53:93.混凝土碱含量限值标准[S]. 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3.
[4] GB/T50733-2011.预防混凝土碱骨料反应技术规范[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5] GB/T 50476-2008.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6] DB32/T 2333-2013.水利工程混凝土耐久性技术规范[S].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
[7] GB/T 176-2008.水泥化学分析方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8] GB/T 8077-2012.混凝土外加剂匀质性试验方法[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3.
[9] DL/T 5144-2015.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S].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5.
[10] GB/T 27974-2011.建材用粉煤灰及煤矸石化学分析方法[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
[11] GB/T 27975-2011.粒化高炉矿渣的化学分析方法[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
[12] TB10005-2010.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S].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0.
[13] Q/CR9207-2017.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规程[S].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7.
[14] JTG/T F50-2011.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S].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15] SL 677-2014.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S].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5
[16] 封孝信. 水泥及混凝土中的有害碱和无害碱[J].混凝土.2010年第10期.
[17] 葛志. 碱、硫、氯在C-S-H表面的吸附及其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D].河北理工大学.20005.
[18] 边华英. 碳混凝土拌和用水碱含量测定中的样品处理方法[J]河南建材.2009年第1期 59-60.
下一篇:贯入式混凝土强度检测仪操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