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除了依靠农作物品种和种植与管理技术,更重要的是耕地质量。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耕地质量与粮食产量息息相关。目前,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土壤污染和耕地退化问题,严重威胁我国的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据统计,我国耕地退化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40%以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荒漠化、盐碱化、土壤污染、土地肥力下降等问题,在局部地区表现明显。
解决耕地退化和污染问题、提高耕地质量、加强耕地质量的保护与建设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点问题。为此,农业农村部开始进行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评定,全面排查全国耕地质量情况。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2019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公布全国及不同区域耕地质量现状,并针对耕地土壤障碍因素,提出耕地质量建设的对策建议,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加强耕地质量建设。
《公报》显示,评价为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积为6.32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1.24%;评价为四至六等的耕地面积为9.47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6.81%;评价为七至十等的耕地面积为4.44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1.95%。与2014年发布的首次《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相比,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积占比提高了约2%,七至十等的耕地面积占比减少了约6%,这说明近年来我国耕地质量改善工作成效显著,耕地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耕地质量的评价标准由基础性指标和区域补充性指标组成。基础性指标包括地形部位、有效土层厚度、有机质含量、耕层质地、土壤容重、质地构型、土壤养分状况、生物多样性、清洁程度、障碍因素、灌溉能力、排水能力、农田林网化率等13个指标。区域补充性指标包括耕层厚度、田面坡度、盐渍化程度、地下水埋深、酸碱度、海拔高度等6个指标。
各项指标的评定方法涉及多种仪器设备。例如土壤机械组成的测定需要利用土壤比重计计算土粒粒径大小及其含量百分数;土壤容重的测定需要利用一定容积的环刀切割自然状态的土样,还需要用电热恒温干燥箱对土样进行干燥;土壤pH值的测定则需要使用酸度计。
此外,耕地质量的提高与土壤污染的治理都需要各类土壤分析仪器和土壤污染检测仪器的协助。随着耕地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相关的仪器设备在发挥更大的作用的同时,也将拥有更广阔的市场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