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节奏的生活与早出晚归的作息,让一部分都市人的睡眠质量受到了影响,而在这个背景下,音乐助眠、白噪音助眠似乎成为一种特殊的消费市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的去购买各式各样的白噪音音频或者音乐,尝试用这种不涉及药物副作用的方法来提升睡眠质量。
与此同时,随着音乐播放器的不断迭代,音频设备的不断升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无损的音频,认为这样的音乐会更加好听。从声音助眠,到大众对音乐完整度的追求不断提升,美好的声音沁人心脾的背后,或许只有科学仪器才能就其真实性下一个定论。
白噪音背后的声音密码
白噪音助眠、特殊的助眠音乐,这些听起来似乎很玄乎,其实本质上离不开两个词——频率、心理状态。借助相关的音频检测仪器可以发现,大多数用于助眠的声音,无论是音乐也好还是白噪音也好,它们都会将频率控制在一个特殊的区间,一般是8-13赫兹。而当人们听到这个频率的声音时,大部分人大脑会开始放松,并慢慢地将注意力从工作和生活的记忆中逐渐集中到声音上,最终达到缓解压力,缩短入眠时间的目的。
但是,事实上,有的人心理状态可能更容易集中到思考的事情上,外界干扰很难影响到他们,这种时候,声音助眠并没有方法起到很好的作用。并且换个角度来说,如果一个人能够自主地将思绪从复杂的事情转移开来,本身也能保证自身的睡眠质量。因此声音助眠总的来说是一种有科学依据的方法,但是并不一定有效。
无损音乐与好听的音乐 科学仪器揭秘听不到的声音
如今越来越多的音乐平台开始单独贩卖更高品质的音乐文件,这种文件往往会注明无损、高保真等等信息,并且容量也是普通饮品文件的好几倍,但是,这种高规格的音乐,真的就一定更好听吗?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首先来说一下决定音频文件大小的两个重要因素:采样频率、压缩程度。虽然两者都涉及频率的感念,但是存在一定差别。所谓采样频率,简单的来说就是电子设备来录入声音信息时,每秒刷新的次数。理论上来说,采样频率越高,声音就越接近真实的声音。但是其中还存在一个因素,那就是人耳接收声音的频率。而压缩程度则建设到对声音的处理方法。一般来说,压缩的手段有两种,一种是人为的减少声音的刷新频率,相当于改变了声音的采样频率(不过只能单向减少);另一种是删去不必要的声波,一般是删去频率在16000赫兹以上的声音。
而对于大多数成年人来说,频率超过16000赫兹的声音是听不到的,因此,对于这部分人来说,挺无损和压缩过的音乐,可能在音质的体验上没有差别,都是一样的好声音。不过对于听得到的人来说,高频的声音就可能成为他们“独享”的领域了。而事实上,在一些重要的监控场合,捕捉这部分高频的声音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因为这些声音能够给少数人传递信息,甚至影响到这部分人的心理状态(这里涉及到对声音的一些惯性思维,就不深入了)。当然,监测本身也不是一件难事。尽管人的耳朵不一定会去捕捉这些声音,但是声音传感器却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握它们。
声入人心 选择合适自己的
声音的秘密其实远不止如此,适合听什么歌,什么声音可以帮助自己更加放松,归根结底都是因人而异。事实上不少音乐制作人,在制作音乐时候也需要大量的仪器设备来辅助他们将声音的信息可视化。因此选择适合自己的声音才是真正的“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