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你好,欢迎来到仪多多。请登录 免费注册
仪器交易网
0我的购物车 >
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最新文章更多>>

颠覆传统结论 东大90后博士发明新型光探测器

时间:2018-03-13    来源:    作者:仪多多商城     
【导读】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张彤教授团队与英国剑桥大学Daping Chu教授的研究成果却颠覆了这一结论。

基于二硫化钼的探测器一般都是用于可见光探测,但对于红外光却很难探测到。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张彤教授团队与英国剑桥大学Daping Chu教授的研究成果却颠覆了这一结论。该项研究结果近日发表在材料类国际顶尖期刊《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 )上。

波长大于780纳米波长的红外光,是人类眼睛无法识别与辨认的“隐形光”。红外光在电子通讯、安防监控、生物医疗、军工航天等领域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根据现有文献记载,基于二硫化钼的探测器一般都是用于可见光探测,由于二硫化钼对于800纳米波长之后的光吸收很弱,因此通常认为二硫化钼光探测器对于红外光响应很弱,对于1033纳米波长的光甚至无法再响应。
   张彤教授团队在研究中,利用新型二维材料二硫化钼奇特的光电性质,在同一个器件中不仅观察到了可见光,还观测到了红外光,改变了研究领域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观念,为纳米光电探测器件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同时,由于这一探测器的结构工艺简单、制作成本低、性能重复性好,非常适合于产业化推广,预计在不久的未来,将在军用与民用等领域获得广泛的应用。
   值得一提的是,该团队的第一作者、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吴静远是一位年轻的“90后”博士。从2012年秋,张彤教授安排吴静远等研究生进行相关调研,到做出成果的2017年初,整个过程花了4年半。
   “2015年,经导师张彤推荐,我前往剑桥大学工程系光子与电子学中心访学,师从于工程系先进光电与电子研究中心主席Daping Chu教授。”吴静远说,晶体管器件的制备流程非常繁琐,其中,在“光刻”这一关键步骤中,需要借助显微镜将两个数十微米大小、间距为5微米的电极正好对准到二维材料两边,这必须通过手动调节,操作人员需要十足的耐心与细心,不少剑桥的同事尝试过之后纷纷表示“要放弃”,可她从没想过“放弃”两个字。有一次,她正在聚精会神的做实验时,突然听到了警报响起,走到楼道才发现浓烟滚滚,原来是隔壁实验室发生了火灾,实验超净服都没来得及脱掉的她匆忙和同学们一起跑了出去,满脑子想的却是做了一半的样品还落在实验室。



上一篇:质检局《中国室内甲醛污染白皮书...

下一篇:仪器送检后如何进行确认,确认记...

  • 手机多多
  • 官方微信订阅号
商品已成功加入购物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