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一直以来我们都强调农药的错误使用会对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也因为这个原因,各个国家对于农药的使用都有严苛且科学的规范加以限制,但是其对于生态的影响或许比我们想象的更糟糕。
近日,《自然·可持续性》杂志上刊登的一篇论文中提到,随着新烟碱类杀虫剂在美国大陆的使用增加,鸟类多样性出现恶劣明显减低。无独有偶,有相关报道显示,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美国鸟类种群相较于1970年以来减少了29%,而这些因素中农药的使用是不可忽视的其中之一。
而更糟糕的一点是,由于如今农业生产中,农药的使用已经直接与粮食的产量有了直接联系,而其中,杀虫剂更是直接影响农业生产是否会遭受虫害的关键因素之一。显然,包括杀虫剂在内,农药的使用已经与区域生态产生了明显的矛盾,而鸟类生态只是其中一方面的体现罢了。
或许许多人会有疑问,为什么不禁止使用那些危害鸟类的杀虫剂呢?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有些危害是后来才发现的潜在危害。事实上,目前大部分的农药,包括杀虫剂,都需要经过科学仪器严格的把关,确定其中成分的情况才能上市供应使用。而在其中有不少杀虫剂是建立在不同生物的耐受性上的。像前文提到的新烟碱类杀虫剂,这类杀虫剂的特点之一便是对昆虫强毒性但是对于其他动物是低毒性。
但是低毒性并非无毒,一方面生态系统是基于一条复杂的生态链进行的,而任何一点细微的毒素在生态链传递的过程中都可能积少成多,并在可能某一个环节产生巨大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要等到实际产生的时候,才会被真的注意到。
那么现在是否有方法应对这种状况呢?自然也是有的,只不过后面涉及到复杂的前因后果,以至于生态保护的实际工作比想象的更复杂。
先说矛盾,农业生产的产量不但影响到人类的粮食储备,还影响到畜牧业的状况,许多家养畜类的口粮也是通过农业生产来获得的。如果在因为农业减产而导致畜牧业产量下降,那么很有可能想多米诺骨牌一样,产生连锁反应,影响到整个食品领域的稳定运作。
另一方面,减少杀虫剂或者往大了说减少农药的使用,其前提条件便是找到更合适的替代方法,其中的投入不言而喻。尽管,目前是有不少可行绿色“灭虫方案”被提出,像是基因编程,通过在农作物中人为的写入一些不易被虫害的基因,从而从生物层面减少虫害,但是真的要实现运用,还有很长远的路要走。
不过,换个角度来说,得力于近年来蛋白质水片检测、核算水平检测的技术发展,PCR仪等相关仪器不断革新,转基因抗虫作物的发展还是非常可观的,像转基因抗虫玉米更是早早就就成为了领域内关注的重要项目之一。
客观的来说,技术几乎是不存在完美的,但是发展就是在弥补缺点的过程,也许在不远的将来,杀虫剂将成为历史,技术的发展以及仪器的进步,终将为更美好的明天铺设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