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环境污染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其产生的负面影响让我们很难不去反复探讨,如何去治理环境污染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近些年来科研单位重点研究的方向之一。而提到环境污染,水污染又是不得不提的一个话题。
地球上水资源的总量约为14亿立方千米,其中淡水资源约占总量的2.5%,而在淡水资源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是以冰山、冰川或者地下水的形式存在的,人类可以较为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其实非常稀少。在这个前提下,水污染的出现,更进一步影响了我们可以使用的淡水资源。
当然,不仅仅是淡水资源受到污染会影响我们的生活,海洋污染的出现同样也会。当海洋受到污染,海洋的生态链会直接受到影响,并且顺着食物链进入内陆,然后伤害到我们。不仅如此,海洋污染还会借由大气水循环蔓延到大气、土壤、湖泊等处。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水污染处理都是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
事实上,从目前各国对于水污染的重视程度来说,水污染处理整体其实是向着积极方向推进的,但是其中却也出现了不少问题。目前,关于水污染治理的相关举措中,主要是围绕污染源监测以及废水处理两方面来展开的,而在相关的废水处理系统以及水质常规多参数检测仪器的帮助下,相关的检测监管处理工作是有条不紊的。但是,即便是经过处理的废水,其中仍然坏存在一些看似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元素。这些元素少量的排放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废水是一个长期持续产生的东西,即便处理后,长期的排放还是可能造成水环境元素比例失衡,从而影响环境生态。
举个例子吧,城市生活废水排放中,氮、磷在污水处理环节去除效率相对较差,因此水中氮磷元素比相比十年前出现了严重的失衡,而这种失衡直接造成了河流富营养化,藻类在水中大量出现,并直接导致一定区域内的水体生态遭到破坏。
根据近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的“污水处理设施快速提升导致人口稠密地区湖泊氮磷计量失衡”,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尽管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对于水体保护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些设施间接导致的河流元素比例失衡,同样可能对水体产生污染性的破坏。因此,水体保护,在检测并过滤污染物的同时,也应该兼具监测元素平衡的工作。
事实上,从科学仪器的角度来说,想要在水体环境周围建立起相关的氮、磷元素检测设施也并非难事,但更多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在现有污水处理系统的背景下,加强相关功能的整合。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相信随着技术的进一步革新,相关问题终会在不久后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