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饮食对于我们来说,既是满足身体需求的一种日常行为,许多时候也是满足心理需求的一种重要途径。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居民生活物质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吃,我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吃得饱,更多时候会希望能够吃的健康、吃的好,尽管事实有些事与愿违。
尽管,在各种科普的促使下,人们以及逐渐的养成了健康饮食的意识,但是在人的潜意识中,比起健康的食物,好吃的食物吸引力往往更大。当我们参加酒席的时候,伸向鱼肉的筷子往往比伸向蔬菜的多,甚至可能一餐下来桌上剩下的往往也是蔬菜;当我们打开朋友圈、微博,能够吸引我们的也常常是色泽油润的煎炸类食品;甚至我们走在街上在闻到脂肪加热后散发的香气时,也会不自主的转头寻找一下。而更糟糕的一点便是,这些好吃的东西,许多时候其实并不一定健康。
这样听起来是不是有一种理智与欲望相冲突的感觉了?事实上,实际的健康并不只是饮食这么简单。我们提倡多吃蔬菜,少吃煎炸类的食品,其实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是提倡大家摄入更加丰富的营养,并且适当的控制油脂和碳水的摄入。而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因为生活习惯的不同,对于营养素的需求也不同,因此从客观的角度来说,比起一味的提醒大众多吃蔬菜,不如在保证大家能够吃在满意的食物的同时,倡导食品的安全与营养的全面。
不过这其实是个很复杂的过程,因为有时候可能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比如不合时宜的饮食习惯。相信不少人听过一句话——早饭吃的好、午饭吃的饱、晚饭吃的少。在传统观念中早饭能够为人一天的工作提供精神动力,因此要吃的精致吃的满意;而午饭则承担了下午工作能量的补给,因此要吃饱;至于晚饭,晚上人体的消化系统和新陈代谢速度都会因为睡眠有所放缓,因此吃的少有利于减少肠胃负担,更好的维护身体健康。但最近一项研究表明,除了早餐,前一天晚餐同样会影响一个人的工作状态。这项研究被发表在了《应用心理学杂志》。
产生这种影响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因为不健康的晚餐可能会引起第二天的身体窗框,例如头疼、胃疼和腹泻等;另一个原因则是会影响食用者的情绪,尤其是当一个处于工作这种高压环境下时,情绪波动明显,因此更容易受到饮食带来的心理层面的影响。
所以,综上来看,吃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环节,但并非没有办法进行合理的规划,关键在于对于健康的定义。从我的视角来说,我觉得健康应该同时满足身体与心理,因此在提倡健康饮食的前提下,我们不应该一味的约束大众应该多吃什么、少吃什么,而是要去正确的引导。一方面,借助光谱、色谱、气质联用等科学仪器,尽可能的杜绝农残、细菌等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另一方面更好的宣传果蔬的美味,让大众爱上果蔬,将多吃果蔬视为一种快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