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混凝土早期变形与收缩裂缝控制
夏季具有气温高、降水多、降水量大、干燥快的气候特点,具体表现为外界温度高、空气湿度低、太阳光照强烈、水分蒸发快。虽然夏季较高的温度对混凝土强度的早期增长有利,但也存在温度高,坍落度损失,浇筑后水分蒸发快,混凝土收缩大等不利情况。夏季混凝土工程施工时,既要注意混凝土拌合物浇筑前状态情况,浇筑过程中的布料、振捣,也要注意混凝土浇筑后的保湿养护。
外界温度对混凝土中的水泥水化速度具有很大的影响,一般来说,随着外界温度的升高,水泥水化速度加快。比如,温度为20℃时,水泥的水化速率是温度为5℃时的3倍左右。水泥水化速度的加快必然引起混凝土坍落度的损失,流动度降低,给施工带来不利影响,但这种情况引起的坍落度损失却很难精确估算。一般认为,外界温度每提高10℃,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每小时的经时损失增加10~40mm。此外,外界温度的升高也增加混凝土中拌合用水的蒸发速率,使与空气接触的混凝土稠化速度加快,导致混凝土流动性不同程度的降低。
(一)注意水泥进场温度
夏季外界环境温度高,使得水泥降温速率减慢,水泥出厂温度往往高于冬季,运输过程中不能降温,运送到混凝土公司的水泥温度偏高,有的甚至超过80℃,造成水泥自身水化速度比较快。
表1采用不同温度的水泥进行净浆试验,发现水泥温度越高,初始、经时流动度均变小,且温度越高影响越大。此外,水泥在粉磨过程中,磨机温度升高使得部分二水石膏脱水变成半水石膏,由于两者溶解速率的差异,造成不能有效控制水泥中C3A的水化,难以控制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损失。外加剂中的糖类缓凝剂和木质素容易对硬石膏的溶解度产生影响,使用硬石膏作水泥缓凝剂时应避免使用含有糖类物质的外加剂。
(二)适当提高矿物掺合料掺量
夏季气温较高,水泥水化速度较快,水泥水化产物随着水化速度的增加而增多,为矿物掺合料的二次水化反应提供有利的条件。同时,温度的升高也使矿物掺合料的活性增加,有利于矿物掺合料活性的发挥。因此,在保证混凝土强度的情况下,可以适当提高矿物掺合料掺量,降低水泥用量,改善混凝土坍落度经时损失。
(三)选择与混凝土原材料相容性好的外加剂
在夏季混凝土工程施工中,选择与混凝土原材料相容性好的外加剂是保障混凝土施工性能的有力手段。通常与混凝土原材料相容性好的外加剂应满足:
(1)外加剂掺量适中,便于控制;
(2)外加剂掺量变化±0.1%左右,混凝土状态不发生明显变化;
(3)用水量变化5kg左右,混凝土状态不发生明显变化;
(4)混凝土坍落度经时损失较小,满足运输和施工要求;
(5)泵送前后,混凝土状态变化较小,即泵损小。
(四)尽可能降低混凝土拌合物的温度
混凝土拌合物温度的增加,给浇筑后降温带来困难,增加混凝土结构温度收缩裂缝的几率,降低混凝土拌合物温度可以有效降低温度裂缝,特别是对温升有严格要求的大体积混凝土。一般来说,降低混凝土原材料温度是降低混凝土拌合物温度的有效方法。骨料是混凝土中使用较多的原材料,将骨料的温度降低2℃,混凝土拌合物的温度会降低1℃。目前,大部分搅拌站的料场都进行了封闭,这样可以避免太阳直接照射骨料。在使用地下冷水喷淋给骨料进行降温时,应注意喷淋的均匀性,避免骨料含水率的差异,即骨料表面与内部(底部)以及不同部位含水率的差异。水的比热是水泥和骨料的4~5倍,通常情况下,水温降低4℃可使混凝土温度降低1℃,因此,在气温较高的夏季采用地下冷水拌制混凝土是降低拌合物温度的可行方法。也有资料建议,采用冰水混合物拌制混凝土,但应注意碎冰的用量控制在25%以内,并保证搅拌混凝土时,碎冰能完全融化,避免拌合物中有未融化的冰缓慢融化,造成混凝土坍落度“倒大”,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难以控制。
(五)合理调度混凝土运输车辆
夏季高温天气给混凝土浇筑工作带来一定的不利因素,生产调度人员应根据工地浇筑情况、运输路途交通情况合理调配车辆,既要做到不压车,也要做到工地不长时间断车。一般来说,汽车泵泵送速度10~20min浇筑一车(12m3)混凝土,调度人员可以依据交通情况和距离合理安排车辆。混凝土运输车辆到达工地后,施工单位应及时安排人员进行浇筑,保证混凝土在具有良好工作性时浇筑到工程部位,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工地浇筑混凝土施工尽量安排在夜间进行,夜间环境气温相对于白天来说稍微低点,混凝土坍落度等各方面性能能够
保持地更好。
(六)定期检验计量系统
外界温度的变化很容易引起混凝土生产设备传感器信号的传输,进而影响计量的精确度。因此,要不定时对各种计量传感器进行校准,使称量值在误差范围内。尤其是外加剂传感器,防止外加剂超量造成混凝土缓凝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