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国产仪器的发展历史,起步其实并不比国外晚太多。但是受多方因素影响,上世纪80年代到2000年初,仪器行业陷入低谷,发展出现断代。1901年上海科学仪器馆开始经销科学仪器。从此拉开了我国正规地接触科学仪器的大幕。
1932年中国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开始修理一些玻璃分析仪器。这一年,“一·二八”事变爆发、锦州失守,东北沦陷。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开始了长达17年的苦难。中国科学仪器的发展也停止在这一刻。
直到解放后,1950年8月24日,新中国政务院会议通过了李四光等四位部长联名提出设立中国仪器研制机构的建议,建立了中国仪器研制机构 - 长春仪器馆(后改为长春光机所)。科学仪器的发展又展开了新的一页。此后,长春光机所研制的精密光学仪器,为“两弹一星”及国防精密仪器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上海也相继出现了雷磁、沪江、 科伟、创造等分析仪器厂开始生产pH计、比色计和极谱仪等。
早在1956年制定的《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所确定的 57 项重大科技任务中就有一项是“仪器、计量及国家标准”, 提出了要“掌握现有的并建立新型的、更完善的控制仪表、精密仪器和化学试剂......”。又在原苏联援建的156 项重大建设项目中列入了分析仪器厂的建设项目。还在机械工业部成立了仪表局。此后,又把科学实验提高到“三大革命运动”之一的高度予以推动,大大促进了我国早期科学仪器研究、开发和产业的发展。
上海、南京、沈阳、成都、佛山、厦门等地陆续建立了多家各有特色的大型分析仪器厂例如:上海地质仪器厂、北京地质仪器厂、新天光学仪器厂、长春光学仪器厂等一大批专业仪器生产厂家。并先后创建了上海、合肥、西安等多个光机所。中国科学院成立了仪器委员会,并建立了真空、生物、天文、显微分析等科学仪器厂。
国家还曾通过各种渠道对从天平等低档仪器,到核磁共振波谱仪、气象,液相色谱仪等中、仪器的研制、开发和产业化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经费,并且取得了许多喜人的成果。
直到进入90年代后,由于认识上的变化,科学仪器被简单地看作是科技发展的“支撑条件”。国家仪器仪表局被撤消,市场经济入的冲击和国有体制的束缚,我国科学仪器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低潮期。进口的国外分析仪器占据了国内市场的70%,大型精密仪器更是100%进口。在以计算机应用为标志的第三次分析仪器变革中,国内的科学仪器发展出现了断代,开始落后于国外产品。失去了宝贵的10年。
1995年卢嘉锡等20位院士给中央领导提出了“关于振兴仪器仪表工业的建议”;2000年王大珩等11位院士又提出“我国仪器仪表工业急需统一规划和归口管理”的建议;卢世壁等11位院士也发出“发展生物医学工程产业”迫在眉睫的呼吁;以金国藩院士为组长的仪器仪表专题调查组在3个月调查的基础上,向国家计委、经贸委和科技部提交了“关于振兴我国仪器仪表产业对策的建议”;重新定义科学仪器“是高技术产物,属高技术领域”,“科学仪器是信息的源头,是信息产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促进国民经济、科学技术、国防建设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
在这种背景下,随着人们对发展科学仪器重要性认识的提高和国有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及民营企业的崛起,加上整个经济发展加速所起的带动作用,科技部从“九五”科学规划开始把“科学仪器的研制和开发”列入了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并逐渐增加投入,还把科学仪器研发工程中心列入“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也设立了科学仪器研究专项。
这一系列的措施使科学仪器的研究开发和产业的发展逐渐走出低谷。90年代改制、分体转型、先后转制从事不同领域的仪器研发和制造的企业重新开始换发生机,迎来了稳步发展、奋起直追的20年
上一篇:水利水电灌浆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