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总书记的这番话虽然过去许久,但仍然被很多人铭记于心,且不断的在具体工作中实践,而环境也是变得越来越好了。但总的来说环境的改善不仅得益于环境检测仪器的使用,更得益于检测技术的不断提高,尤其是碳检测技术的发展。
近年来,极端天气、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气候变化带来的问题愈发严峻,全球变暖对于地球环境与生态的影响已经越来越明显,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刻不容缓。二氧化碳作为主要的温室气体,是控制气候变化的关键对象。对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监测也是研究与监测气候变化情况的重点。
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关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也不能局限于局部环境。普通的气象站的监测数据受到周围排放源的影响太大,只能代表周围环境的二氧化碳浓度,无法用于区域以及全球的大尺度温室气体研究。
全球大气观测网使用的检测全球尺度以及区域尺度大气成分变化的大气本底监测站对于站址的地理环境要求非常严格。以全球大气本底站为例,不仅要求周围30~50km范围内地形开阔、气流通畅、人为活动稀少、没有对全球尺度大气本底状态有影响的持续性的固定污染源等,还对下垫面条件有一定要求。目前我国的全球大气本底站仅有青海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一个。
本底大气的二氧化碳浓度监测方法较多,如国家标准《气相色谱法本底大气二氧化碳和甲烷浓度在线观测方法》(GB/T 31705-2015)规定的气相色谱法以及气象行业标准《本底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瓶采样测定方法-非色散红外法》(QX/T 67-2007)规定的非色散红外法等。利用这些方法,全球大气本底站为研究、评估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的检测数据。
然而利用大气本底站监测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并不能反映全球二氧化碳浓度的实时分布情况。利用卫星在太空进行监测就成为理想的补充监测方法,不仅可以进行覆盖全球的高分辨率观测,而且可以利用高性能计算机模拟大气二氧化碳传输过程和每时每地的大气二氧化碳含量。
目前世界仅有三颗专门用于二氧化碳观测的卫星,分别为日本GOSAT卫星、美国OCO-2卫星和我国的TANSAT卫星。TANSAT卫星上搭载了高光谱二氧化碳探测仪、多谱段云与气溶胶探测仪两台主要载荷,分别用于探测大气吸收光谱信息和剔除干扰二氧化碳浓度反演的因素,可以对我国及全球其他重点地区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进行高精度监测。
TANSAT卫星于2016年发射升空。近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基于TANSAT的大气二氧化碳含量观测数据,获取了中国碳卫星全球碳通量数据集。这意味着我国实现了全球碳收支的空间定量监测。与单纯的二氧化碳浓度监测相比,这一能力在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可以说,从陆地到太空环境检测技术的升级,是我国对环境检测的又一个关键性突破,将促使我我国为世界环境的改善推出越来越有效的中国方案。
上一篇:较新检测仪器招标信息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