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剩余电流断路器不能合闸
剩余电流断路器不能合闸,是指断路器操作机构接通位置时,立即脱扣跳闸。
若因分合闸操作机构不良引起的故障,应检查机构连杆及机械传动部分有无损坏,并予以更换。
剩余电流脱扣装置不良引起的故障。
由热脱扣过电流保护动作引起的故障。热脱扣机构因过流动作后双金属片没有得到充分冷却,不能马上操作合闸。
2、剩余电流断路器不跳闸(拒动)
式剩余电流断路器信号放大电路,电源的降压元件损坏,在发生接地故障时,因放大电路无电源而引起拒动。
剩余电流断路器中的剩余电流损坏,接地故障时无信号输出而引起拒动。
剩余电流断路器脱扣线圈开路,无法执行跳闸指令而引起拒动。
剩余电流断路器脱扣器失灵而引起拒动。
剩余电流断路器机构故障或触点熔焊引起拒动。
3、剩余电流断路器灵敏度低
剩余电流断路器动作灵敏度低的原因,主要是剩余特性变差,电子式元件、电磁式剩余电流脱扣器性能变差所至。
纯电磁式,因为大短路电流接地造成的剩余电流互感器过载特性差,或采用铁镍合金非晶态磁性材料,因高温造成的塑料铁心骨架变形导致的灵敏度下降(严重变形时会造成拒动)。这类故障应返厂修理。
电子式剩余电流断路器灵敏度低,一般常见的多为晶体管放大倍数下降,晶闸管控制极触发参数变差等。
4、剩余电流断路器误动作
剩余电流断路器误动作故障,是指在动作电流值满足使用条件的情况下,由使用环境条件、线路结构、负载特点、外界电磁干扰、设备大电流启动等造成的误动作,以及断路器本身因使用操作不当,机构零件性能变差所产生的误动作。
因错接线引起,如N线、PE线混接,会引起剩余电流断路器误动作。
10kW以上降压起动时,由于自保持线圈碰壳或绝缘油及绝缘纸板老化,起动时弧光对外壳放电,引起剩余电流保护装置动作。
电动机启动时,由于定子绕组存在匝间短路故障,也可能引起剩余电流保护装置跳闸。
以塑壳外部附件中的安装接线方式为例,对塑壳断路器的固定式安装、插拔式安装与抽出式安装三种安装方式进行解析; 其中重点对抽出式安装方式进行详细说明,供用户在不同场合下选择适合的方式提供帮助。 1.固定式安装方式 固定式安装方式是塑壳式断路器中用户普遍使用的方式,也是比较简单的一种方式; 断路器本体直接固定在内安装板或安装支架上用随机螺杆固定即可,电缆配端子或母排直接连接在断路器本体的进线与出线接线螺杆上。 固定式安装方式根据应用场所的要求也可配外置扩展排联结,分为板前接线与板后接线两种方式; 其配套的接线排结构一般为扩展式,如需要可在订货时注明后厂家会随产品一起配发。 用户需要检修或更换断路器时,首先需分断上一级断路器,再将电缆或接线排从断路器的固定螺杆拆卸后方可维修或更换断路器; 固定式安装方式对于更换断路器时操作有点麻烦,但价格相对实惠。 2.插拔式安装方式 插拔式安装方式是指由插入式安装底座和可移动本体两部分组成,类似插座和插头结构。 底座由螺钉固定在配电柜内横梁上,进出线电缆(母排)直接连接在固定好的底座上。 底座进出相触头上均有一个可供导电杆插拔的触头装置,该触头装置一般是由导电杆、接触片和弹簧、支持件等组成; 触头内的导电杆四周均匀开设有定位槽,接触片均匀包裹在定位槽内; 接触片需稳定可靠的固定在导电杆上,接触片的中间设置有定位孔,支持件的外边缘设置有多个支撑脚; 支撑脚卡装在定位孔内,外圈的接触片成圆状包裹在导电杆的四周,接触片的上下两端包裹有弹簧。 其配套的另一部分插拔导电柱用螺杆固定在断路器背面即可。 需要插入时,将可移动本体背面的导电柱对准底座上的插孔用力推入即可; 为保证插入后不会因断路器正常合分出现松动,可用螺杆穿过断路器安装孔后固定在底座上。 需要检修或更换断路器时,断路器只需处于分闸状态,松开固定螺杆后用力将可移动本体直接从固定底座上拔下来即可。 这个插入与拔出过程一般不需要使用特殊的专用工具,也不需要拆卸进出线电缆或母排。 因插拔式断路器是直接插拔,比较费力,一般应用时的额定电流都不会太大,使用时需要特别注意,接触的可靠性将直接影响断路器的正常使用。 因此,安装时需检查触头是否压紧,接触是否可靠,以减小接触电阻来提高产品可靠性。 相对于固定式安装方式来说,小电流规格塑壳断路器用插拔式安装方式确实也能给用户更换维修时带来方便。 3.抽出式安装方式 抽出式断路器的结构: 抽出式装置与插拔式装置原理类似,也是由固定安装底座和可抽出式断路器本体两部分组成。 但是抽出式装置结构比插入式装置要复杂多,因其采用杠杆原理,故抽出式断路器的电流规格可以更大; 操作员只需很小力量即能完成更换大规格电流断路器的更换操作,大大减轻因断路器维修或更换带来的劳动强度。 断路器本体背面跟插入式一样先将附件袋中的导电主触头用螺杆固定在断路器背面; 其断路器左右两面还需安装上传动用支架,下文针对抽出式安装方式的工作方式及应用详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