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变压器油枕及充油套管的油色清亮透明,油枕的油面高度应在油标上下指示线中。
(2)变压器气体继电器应无漏油,内部无气体,各部接线良好。
(3)套管清洁完整,无放电痕迹,封闭母线完整,温度计完好。
(4)变压器顶部无物件,分接头位置正确,与规定记录相符,有载调压操作灵活,操作箱分头位置指示和返回屏分头位置指示应一致。
(5)变压器外壳接地良好,防爆管的隔膜应完整,硅胶颜色正常。
(6)变压器本体应清洁,各部无破损漏油、渗油现象,释压阀指示正确。
(7)油枕、散热器、气体继电器各阀门均打开,冷却器电源投入,潜油泵、风扇电机正常,随时可以投入运行。
(8)室内变压器周围及间隔内清洁无杂物、油垢及漏气、漏水现象,门窗完好,照明充足,通风装置良好,消防器材齐全。
(9)继电保护、测量仪表及自动装置完整,接线牢靠,端子排无受潮结露现象。
为了使设备的外形尺寸保持在可以接受的水平,现代变压器的设计采用了更为紧凑的绝缘方式,在运行中其内部各组件间的绝缘所需承受的热和电应力水平显著升高。110kV及以上等级的大型电力变压器主要采用油纸绝缘结构,主要的绝缘材料是绝缘油和绝缘纸、纸板。
当变压器内部故障涉及固体绝缘时,无论故障的性质如何,通常认为是相当严重的。因为一旦固体材料的绝缘性能受到破坏,很可能进一步发展成主绝缘或纵绝缘的击穿事故。所以纤维材料劣化引起的影响在故障诊断中格外受到重视。而且,如能确定变压器发生异常或故障时是否涉及固体绝缘,也就初步确定了故障的部位,对设备检修工作很有帮助。
本文通过研究在故障涉及固体绝缘时,其它特征气体组分与CO、CO2间的伴生增长情况,提出了一种动态分析变压器绝缘故障的方法。并着手建立故障气体的增长模式,为预测故障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判据。
1、判断固体绝缘故障的常规方法
CO、CO2是纤维材料的老化产物,一般在非故障情况下也有大量积累,往往很难判断经分析所得的CO、CO2含量是因纤维材料正常老化产生的,还是故障的分解产物。
月岗淑郎[1]研究了使用变压器单位纸重分解并溶于油中的碳的氧化物总量,即(COCO2)mL/g(纸)来诊断固体绝缘故障。但是,已投运的变压器的绝缘结构、选用材料和油纸比例随电压等级、容量、型号及生产工艺的不同而差别很大,不可能逐一计算每台变压器中绝缘纸的合计质量,该方法因实际操作困难,难以应用;并且,考虑全部纸重在分析整体老化时是比较合理的,如故障点仅涉及固体绝缘很小的一部分时,使用这种方法也很难比单独考虑CO、CO2含量更有效。
IEC599推荐以CO/CO2的比值作为判据,来确定故障与固体绝缘间的关系。认为CO/CO2>0.33或<0.09时表示可能有纤维绝缘分解故障,在实践中这种方法也有相当大的局限性[3]。本文对59例过热性故障和69例放电性故障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应用CO/CO2比例的方法正判率仅为49.2%,这种方法对悬浮放电故障的识别正确率较高,可达74.5%;但对围屏放电的正判率仅为23.1%.
2、固体绝缘故障的动态分析方法
新的预防性试验规程规定,运行中330kV及以上等级变压器每隔3个月进行一次油中溶解气体分析,但目前很多电业局为保证这些重要设备的安全,有的已将该时间间隔缩短为1个月。也有部分电业局已开展了油色谱在线监测的尝试,这为实现故障的连续追踪,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电力变压器内部涉及固体绝缘的故障包括:围屏放电、匝间短路、过负荷或冷却不良引起的绕组过热、绝缘浸渍不良等引起的局部放电等。无论是电性故障或过热故障,当故障点涉及固体绝缘时,在故障点释放能量的作用下,油纸绝缘将发生裂解,释放出CO和CO2.但它们的产生不是孤立的,必然因绝缘油的分解产生各种低分子烃和氢气,并能通过分析各特征气体与CO和CO2间的伴生增长情况,来判断故障原因。
判断故障的各特征气体与CO和CO2含量间是否是伴随增长的,需要一个定量的标准。本文通过对变压器连续色谱监测的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来获得对这一标准的统计性描述。这样可以克服溶解气体累积效应的影响,消除测量的随机误差干扰。
本文采用Pearson积矩相关来衡量变量间的关联程度,被测变量序列对(xi,yi),i=1,…,相关系数γ的显著性选择两种检验水平:以α=1%作为变量是否显著相关的标准,而以α=5%作为变量间是否具有相关性的标准。即:当相关系数γ>γ0.01时,认为变量间是显著相关的;γ<γ0.05时,二者没有明确的关联。γ0.01、γ0.05的取值与抽样个数N有关,可通过查相关系数检验表获得。
由于CO为纤维素劣化的中间产物,更能反映故障的发展过程,故通过对故障的主要特征气体与CO的连续监测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可进一步判断故障是否涉及固体绝缘。当通过其它分析方法确定设备内部存在放电性故障时,可以CO与H2的相关程度作为判断电性故障是否与固体绝缘有关的标准;而过热性故障则以CO与CH4的相关性作为判断标准。通过对59例过热性故障和69例放电性故障实例的分析。
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故障的严重程度,在过热性故障的情况下,如果CO不仅与CH4有较强的相关性,还与C2H4相关,表明故障点的温度较高;而在发生放电性故障时,如果CO与H2和C2H2都有较强的相关性,说明故障的性质可能是火花放电或电弧放电。
3、故障的发展趋势
确认故障类型后,如能进一步了解故障的发展趋势,将有助于维修计划的合理安排。而产气速率作为判断充油设备中产气性故障危害程度的重要参数,对分析故障性质和发展程度(包括故障源的功率、温度和面积等)都很有价值。
通过回归分析,可将这3种典型模式归纳为:
(a)正二次型:总烃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大致为Ci=a.t2+b.t+c(a>0),即产气速率γ=a.tb不断增大,与时间成正比。这常与突发性故障相对应,故障功率及所涉及的面积不断变大,这种故障增长模式往往非常危险。
(b)负二次型:总烃和产气速率的变化规律与(a)相同,只是a<0.即总烃Ci增高到一定程度后,在该值附近波动而不再发生显著变化。多与逐渐减弱的或暂时性的故障形式相对应,如在系统短路情况下的绕组过热及系统过电压情况下发生的局部放电等。
(c)一次型:即线性增长模型,是一种与稳定存在的故障点相对应的产气形式。总烃的变化规律为Ci=k.t+j,产气速率为固定的常数k,通常只有当故障产气率k或总烃Ci大于注意值时才认为故障严重。
本文对59例过热性故障和69例放电性故障变压器总烃含量的增长模式与故障严重程度的对应关系进行了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4、实例分析
故障产气的增长模型为正二次型,在较短的时间里产气速率呈明显的增长趋势,是一种发展迅速的故障,反映出故障功率及故障所涉及的面积在不断变大。
1985年3月14日进行吊芯检查发现,高压线圈与低压线圈间围屏有7层存在不同程度的烧伤、穿孔、爬电等明显的树枝状放电痕迹,属围屏放电故障,与分析结果相符。
5、结论
a.电力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的产生总有其内在的原因,根据故障的主要特征气体与CO的伴生增长情况,即可判断故障点是否涉及固体绝缘。这种方法基本上不受累积效应的影响,不存在注意值的限制,可以随时分析溶解气体的变化规律,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潜伏性故障。
b.对运行中的电力变压器,其故障的产气过程并不都是线性增长的,存在着其它的增长模式。统计结果表明:总烃含量如果呈正二次型增长,则大多为严重的破坏性故障;而当故障产气线性增长时,则故障点相对稳定;若总烃呈负二次型增长,多为暂时性故障,一般危害不大。
保养变压器直流电阻测试仪应建立"七分养,三分修"的概念,变压器直流电阻测试仪并不是坏了才修,而需求时时留意常常维护,这样用起来才更经济、更有用。
变压器直流电阻测试仪保养除底盘外,还要留意变压器直流电阻测试仪配件,比方变压器直流电阻测试仪泵、取力器、冷却体系等的保养。
1、由于罐体与变压器直流电阻测试仪大梁之间垫有木胶垫,水罐载重后各U型螺栓由于木胶的变形会发作松动,因而在车重载后,有必要定时
拧紧U形螺栓,尤其是新车运用时有必要做到这点。
2、常常查看变压器直流电阻测试仪水路体系的联接件,开关及吸水胶管等部件部位的密封状况,如发现渗漏应即康复或替换密封件。
3、常常查看水罐、泵架、支架的固定状况,所有螺母应旋紧,保证联接紧固牢靠。
4、常常查看取力器与水泵的联接状况,应联接牢靠,工作正常,运用中若发现取力器和水泵漏油,应替换密封件。
5、整车水路体系无防冻设备,因而酷寒区域,气温摄氏度以下运用后,应立即将水泵、水罐及水路体系中的积水全部放净,注
意水泵放水螺塞放水后应关闭紧密,保证密封,否则将影响水泵吸水。
6、常常查看各出液孔、口有无阻塞现象,发现杂物阻塞时应及时整理干净。
7、球阀经过的介质不宜过脏,防止损伤密封环,下降环阀运用寿命,各球阀不宜长时间处于半开状态下工作,否则易使密封环变
形。
8、进泵滤网应常常拆洗,以防残余阻塞滤网,影响流量。
9、依据变压器直流电阻测试仪涂料的运用要求,新产品运用前,应将灌内注满水浸泡五天后放净,再用水冲刷涂层外表,然后再用水冲刷涂层
外表,然后再注满水静观两天后,将水放掉即可盛装饮用水了。
10、变压器直流电阻测试仪底盘和配套泵的变压器直流电阻测试仪厂家维护保养按相应的运用说明书进行。
11、车辆运用前应按变压器直流电阻测试仪运用说明书的要求进行磨合。
12、远程转场托运时,车辆前后左右应有固定防滑设备,且四周留有200mm以上空地,若自行转场时一般应将前喷嘴和后洒水器
卸下以防松动丢掉。
13、罐体上的油漆不得粘上汽油和火油,由于这样会使油漆加快损坏。如期查看罐体上的油漆质量,当油漆损坏时,就及时补
漆,以防罐体发生锈蚀。
14、每班作业结束,应清洗油污、管路卷放规整,整理现场,关门落锁。
15、车辆长时间不必或冬季寄存,应放尽罐体、泵内及管路内余水,寄存时应停放在车棚内,擦试干净,以防止暴晒雨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