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发布的新标准,也就是DB36/T 1709-2022 公路隧道环境检测技术规程可知,公路隧道气体浓度检测内容应包含一般规定、检测设备及要求、测点布置、检测步骤、检测数据的处理与评定5方面内容,具体如下可供参考!
一、一般规定
1、检测类型
检测类型包括准入检测、监护检测及事故检测:
a)准入检测:适用于人员进入隧道前,对其空气中的有毒有害气体进行的检测,为准入隧道提供依据;
b)监护检测:适用于对隧道内空气中有毒有害气体进行的连续或定期检测,以保障准入者的安全;
c)事故检测:适用于隧道发生事故时进行的紧急采样检测,为处理事故、抢救人员和保障抢修提供有毒有害气体的信息。
2、检测顺序
检测前,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判断隧道内可能存在的有毒有害气体的种类、浓度范围及其释放源。气体浓度应按照测氧→测爆→测毒的顺序检测,对于毒性较高的可燃气体应首先测毒,具体参考如下:
氧气→瓦斯→硫化氢→一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二氧化碳。
3、监护检测要求
监护检测时,应符合以下规定:
a)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工作地点,其中包括空气中有毒有害物质浓度最高、劳动者接触时间最长的工作地点。在不影响施工作业的情况下,采样点尽可能靠近劳动者;
b)采样应在正常工作状态和环境下进行,避免人为因素影响;
c)空气中有毒有害气体物质浓度随施工或车流量发生变化的隧道,应将空气中有毒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时间段选择为重点采样时间段。
4、仪器操作要求
每次检测的通气时间应大于仪器响应时间,两次检测的间隔时间应大于仪器恢复时间。
二、检测设备及要求
气体浓度检测可采用直读式气体浓度检测仪,其应符合GBZ/T206中对直读式检测仪的规定,具备PC-TWA、PC-STEL、MAC等检测及声光报警功能,同时应配备近似气体允许浓度的标准气体,用于标定仪器。
三、测点布置
1、在建阶段
根据隧道下列实际情况确定检测点的数量和位置:
a)同一断面内两个检测点之间的距离不宜超过8m;
b)两车道隧道设上、中、下1组3个检测点,上下两点分别距隧道顶部和底部不超过1m,三车道及以上隧道每车道增设1个检测点;
c)设置检测点应考虑有毒有害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或小的气体,应分别在隧道底部或顶部每车道增设不少于1个检测点;
d)检测点宜避免设置在隧道的开口通风处,应深入隧道开口通风处1m以上,以避免外部气流和内部对流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
e)在有毒有害气体的释放源或空间的死角、拐角部位应增设不少于1个检测点;
f)在建阶段隧道瓦斯浓度检测时,检测地点应包括:
1)掌子面、仰拱及二次衬砌等作业面,爆破地点附近20m内风流中;
2)拱顶、脚手架顶、台车顶、塌腔区、断面变化、联络通道及预留洞室等风流不易到达、瓦斯易发生积聚处;
3)过煤层、断层破碎带、裂隙带及瓦斯异常涌出点;
4)局部通风机、电机、变压器、电气开关附近、电缆接头等隧道内可能产生火源的地点;
5)施工期间有瓦斯涌出地段,每50m~100m设置1处,其他地段视具体情况确定;
6)每个隧道断面宜采用六点法检测,每个测点处的瓦斯浓度应连续检测3次,计算平均值,取各测点平均值的最大值作为该断面的瓦斯浓度。测点布置相关示例见附录C。
2、运营阶段
运营阶段测点布置:
a)除瓦斯浓度检测外,运营阶段隧道气体浓度测点设置应符合5.3.1中的相关规定;
b)运营阶段瓦斯浓度检测与监测时,在瓦斯地层地段宜按100m间距设置检测与监测断面,在两端洞口附近、人字坡隧道变坡点处、紧急停车带、横通道等区域应设置瓦斯检测与监测断面。瓦斯检测点位置应位于隧道断面中部拱顶下625px处,测点布置相关示例见附录C。
四、检测步骤
1、设备标定设备标定步骤
a)打开直读式气体检测仪待其稳定后,将高纯氮气(浓度99.999%)接入仪器进气口,进行零点标定;
b)将待测气体标准气(不确定度小于1%)接入仪器进气口,进行终点标定;
c)零点与终点标定重复2~3次,使仪器处于正常工作状态,设备标定工作结束。
2、准入检测
准入检测步骤应符合附录D的规定。
3、监护检测
a)瓦斯浓度人工检测频率可依据表1选取。
b)检测方式:连续自动检测或定时检测时,检测点宜设置在劳动者呼吸带处,读取相应的PC-TWA、PC-STEL和MAC值;
c)隧道瓦斯浓度自动监测应符合JTG/T3374的规定。
4、事故检测
a)进入事故现场前,应确定有毒有害气体种类及检测点;
b)检测方法应符合附录D的规定,直至空气中有毒有害气体浓度低于最高容许浓度(MAC)或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为止。
五、检测数据的处理与评定
1、检测数据处理
2、结果评定
下一篇:如何确定仪器校准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