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急需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实力过硬、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检验检测机构,来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链供应链发展保驾护航。
一、行业共性问题与短板
(一)服务水平亟待加强
1、融合产业链条深度不足。现阶段,我国检验检测服务重心大多聚焦于产业链条生产端,提供产品质量和安全等方面的测评服务,涉足前端开发设计、性能验证等环节的较少,未能充分发挥检验检测在产业链、创新链的全链条技术支撑作用。
2、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受限于行业特点和市场原因,检验检测服务供给场景往往仅限于依靠现有资质能力提供服务,部分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往往难以满足。大多数机构通常只愿意承接成熟的、批量化的检测业务,面对非常规的、小众的检测需求,往往会因非标方法开发验证的繁琐和成本问题而选择拒绝。客户预期落空的同时,机构也错失了技术创新的契机。
3、互联网赋能进度慢。我国互联网产业发展已领先世界,社交、商务、物流、传媒等众多传统行业借助“互联网+”战略赋能,实现了革命式发展。而检验检测行业目前尚未摸索出成熟的“互联网+”落地方案,仅少数头部机构拥有门户网站,几乎没有企业上线针对客户服务的移动APP,用户参与度不足、体验感差的问题明显。
4、智能化建设基础薄。智能化实验室是实验室未来发展的趋势。目前,国内大部分实验室自动化程度较低,仅少部分仪器设备具备自动进样和前处理功能,服务流程自动化覆盖率低,难以构造高通量、快速高效的服务平台。上述现状严重制约我国建设质量强国目标,急需加快检验检测行业智能化建设。
(二)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明显
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准确度、可靠性是评价检验检测机构服务质量的核心依据。检验检测服务的直接成果是检验检测报告,由于行业特性所致,同领域机构提供的服务同质化明显,这导致客户往往基于价格和检测周期挑选服务机构。
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主要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主动式的,部分机构因业务根基薄弱、市场竞争力不足等原因,不惜采取超资质认定范围出具报告、未经方法验证随意省略实验步骤,以及不检测直接出具报告等不法行为来扩大服务范围、缩短测试周期、降低检测成本,以谋取利益。
第二种是被动式的,大部分客户缺少相关专业知识和质量意识,盲目追求低价,在个别政府采购服务项目中,甚至出现价格分为90分的现象,价格几乎成为采购的唯一标准。以标准化为核心的检验检测工作成本相对固定,压缩成本往往意味着偏离标准,数据的真实性、准确度将难以保证。此外,在诸如环境监测、食品、机动车检验等传统领域,客户追求的往往是一份合格报告以满足法规要求,也存在部分机构为迎合客户而篡改数据的行为。
缩短周期和降低价格虽然是检验检测行业市场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倒逼行业创新进步,但这需要技术标准制定部门、仪器设备生产商、政府监管部门等多方共同参与,仅因市场盲目追求,往往会扰乱市场正常经营秩序,导致乱象丛生,不利于行业可持续发展。
(三)外资机构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外资机构因其较长的发展历程和优秀的商业运作能力,在我国检验检测市场占据了较多份额。截至2022年底,我国共有528家取得资质认定的外资机构,实现营收267.91亿元,户均产值5074万元,远高于我国检验检测机构户均767万元的水平。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第一大工业国,我国检验检测机构的全球市场占有率却远不及国际领先同行。以我国最具代表性的综合性民营检验检测机构华测对标全球行业领导者SGS为例,2022年SGS全球营收为539.7亿元,华测为51.3亿元,二者市场规模存在一个数量级的差距。此外,我国机构在全球化布局、新兴领域前瞻性、产业链条融合深度、行业主导权等方面与国外龙头均存在较大差距,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
(四)品牌建设有待加强
品牌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也是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壁垒,拓宽护城河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提出,出海成为众多企业发展的关键策略。面对全球竞争的白热化,企业品牌价值和背书的重要性愈发明显,甚至在商业竞争中具有一定主宰作用。截至2022年底,我国检验检测机构中只有1537家拥有注册商标,占比仅为2.9%,反映了行业整体品牌意识的淡薄。
根据英国独立品牌评估机构Brand Finance发布的“2023年全球最有价值商业服务品牌100强”显示,SGS、必维、天祥等外资检验检测机构分别位列榜单第54、60、73名,展现了极高的品牌价值,而我国无任何机构上榜,表明我国尚无世界级的检验检测品牌。
(五)标准化工作支撑不足
标准作为检验检测工作的行动指南,解决了“怎么测、怎么判”的问题。目前,我国已建立以国家标准为基础,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为补充和完善的多层级标准体系,基本覆盖了各行各业的检验检测、计量校准需求。但在部分细分领域和人工智能、预制菜等新兴领域,由于标准制定的滞后性,仍然存在支撑不足的问题。
另外,在国际竞争中,标准输出是企业主导行业话语权、提升业内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依托“一带一路”倡议,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已在电力、高铁、家电、船舶、航天等多个优势领域创造了“标准走出去”的成功案例,极大提升了我国在海外市场的影响力和软实力。
但由于我国标准化工作起步晚等原因,在多数领域还存在国际标准修制定过程中的话语权、主导权不够强的问题。根据法国战略研究基金会发布的《增强“软连接”:中国的标准制定改革与国际雄心》报告显示,我国在国际标准制定中,仅占比2%,欧美发达国家占比90%以上。
(六)高端仪器设备“卡脖子”
仪器设备作为检验检测行业的必要工具,其性能质量对于检验检测行业的发展水平具有决定性作用。目前高端的、附加值高的大型质谱、光谱、色谱、透射电镜等高精尖分析仪器主要被国外品牌垄断,如美国赛默飞世尔、美国安捷伦、美国珀金埃尔默、日本岛津等。以质谱仪为例,2021年,国内进口达到15000台,进口金额约105亿元。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统计,2021年液质联用仪国产化率不足5%。
自中美贸易冲突以来,美国对华关键核心技术输出封锁逐渐加剧。截至2020年12月,美国出台的针对中国的《商业管制清单》(CCL)全部条款为4510条,其中共1898条涉及科学仪器,占比超过42%,对我国高端分析仪器供应安全形成严重威胁。
二、发展建议
(一)引育人才,提升水平
1、大力支持高校检验检测专业学科建设。以研究生教育深耕基础理论,本科生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高等职业教育注重一线实践的差异化教学,为社会输送不同优势人才,满足行业多样化需求。完善“产学研检用”协同培养机制,引导校企联合办学,增强交流协作,促进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的深度契合。
2、加快引育分析技术、仪器研发、标准化工作、智能化建设等产业上下游的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聚集人财物组建一批专项的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和创新团队,重点攻克产业链关键核心难题,培养基础学科研究专家、标准修制定人才和一线检验检测工匠,构建创新型、推广型、应用型的多维度人才培养架构。
3、建立公益性技术培训服务平台,持续提供深度优质的检测分析、仪器原理、法律法规和实验室管理等方面的精品课程,满足广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能力提升需求。设立统一的检验检测人才评价体系,完善创新用才、育才、选才机制,常态化开展职业技能比武,选拔业务标兵并予以嘉奖。优化现有分配机制,鼓励技术人员利用科研成果转化、申报科研项目等方式增加收入,提升科技创新热情。
4、检验检测机构应结合国家重点产业发展趋势布局资质能力建设,积极开展相关检验检测方法、仪器设备、标准物质等研究工作,申请相关发明专利和科技项目,争取承担各级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工作,申报各级知识产权奖、标准创新奖、政府质量奖等奖项。坚持开展能力验证、实验室间比对等外部质控活动,加强内部人员培训监督、内审等工作,夯实质量基础。
(二)科技赋能,转型升级
改变实验室依赖手工的传统工作模式,推动实验室向智能化、自动化、远程化方向转型升级,解放人力提高生产力。积极研发和推广智能检测设备、物联网技术、3D视觉和人工智能、数字化信息平台等先进产品与技术,努力实现检验检测技术的在线化、自动化、远程化和可视化。
着力创建一批尖端的智能实验室研究中心,为智能检测装备研发和智慧实验室体系构建提供创新引擎。研究制定智能化实验室建设标准,明确智能化实验室核心配置清单和技术功能要求,统一数据接口。
完善科技创新成果转换机制,坚定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领军企业、检验检测机构和科技服务部门携手共建创新成果应用示范联合体,持续推动科技成果落地创造价值。
(三)并购整合,聚力发展
针对我国检验检测行业“小散弱”的顽疾,需要一场大刀阔斧的洗牌和改革。在竞争激烈的传统领域,小微企业可谓是在夹缝中求生存,壮大希望渺茫,不妨主动寻求整合,避免淘汰危机。行业龙头在扩张过程中应优先考虑并购,减少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
政府部门也可横向整合食药、卫生、环保、农业、化矿等系统内分散的检验检测资源,纵向合并省、市、县区三级机构,由省政府统一管理调度,合并成为省级检验检测技术中心,定位为监督检查、法定检测、科研攻关、前沿探索的综合性检验检测高地。此举可实现政府资源高效利用,解决资源闲置、各自为政的历史遗留问题。
(四)自主创新,国货自强
围绕我国高端仪器设备研制短板,建立动态的“卡脖子”仪器设备科研攻关专项清单,以“揭榜挂帅”“赛马”等科研悬赏制度激活创新动力,以“技术引进、复制性模仿、创造性模仿、自主性原始创新”步骤为实现路径,逐步破解重点技术难题,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同时,各检验检测机构作为仪器设备产业下游用户,应优先采购国产仪器设备支持产业发展,积极向厂家反馈使用体验和建议,依靠我国庞大的市场规模驱使仪器产业链发展进入快车道,助力国产仪器设备加速追赶世界先进水平。
(五)聚焦优势,创建品牌
管理层应树牢品牌意识,加强品牌价值宣讲工作,提高职工的企业形象维护意识,将品牌建设工作上升到核心战略高度,建立品牌管理体系,清晰品牌定位,制定品牌创建、推广和维护方案,围绕品牌定位确立企业发展方向和战术部署。
检验检测机构品牌价值的高低取决于其核心技术能力和服务水平。机构应围绕自身优势制定品牌发展策略。大型综合性机构可致力于自身服务宽度和长度的拓展,强化“一站式”服务理念,满足广大客户基础需求,提升知名度。“专精特新”“隐形冠军”等小众机构,应深耕客户痛点、痒点,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以精细服务赢取客户信任,形成特色品牌价值。
此外,各机构可借助各类互联网平台持续发布自身工作动态、服务方案、科普知识、行业新闻等讯息,提高曝光度,积攒支持者。机构也可开展各类公益活动,免费为企业提供检验检测、技术咨询、指导培训等服务,树立良好口碑。
(六)敢于担当,主动作为
检验检测机构要敢于担当,主动融入产业链前后沿。要能作为,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意识。要善于作为,找准自身定位和能力边际。充分挖掘自身潜能,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深度融合。
各机构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发挥主观能动性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要持续优化工作流程,研发新型技术方法和设备,缩短测试周期、降低检测费用。落实客户回访制度,及时改善服务细节,提升客户体验。实施“互联网+检验检测”战略,提供业务咨询受理、进度查看、报告查验、投诉建议等全流程服务。延伸服务链条,致力于成为集“技术咨询、检验检测、计量校准、认证认可、体系培训、标准化工作”等于一体的质量基础设施平台。
(七)普法执法,诚信自律
定期向检验检测机构和从业人员普及《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检验检测机构监督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等法律法规,增强相关主体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夯实守法底线。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要贯彻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四不两直”等监管要求,加强执法力度。
建立信用评级体系,定期开展机构信用评级,结果向社会通报。采取报告证书体现信用等级,信用等级列入政府采购打分项等措施,倒逼企业筑牢底线意识、诚信意识。定期抽查机构业务清单,对异常订单开展深入排查,以高压态势打击不法行为,还市场“风清气正”。检验检测机构要严于律己,拒绝客户无理需求,严格内部工作纪律,严守质量和公正底线。
上一篇:这些检测也是裸电线的必检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