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D的检测是水质检测行业必检项目,COD通常是指在强酸加热条件下,用重铬酸钾作为氧化剂处理水样时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的mg/L表示。
常见的测定方法有国标法《HJ828-2017水质化学需氧量的测定重铬酸盐法》和行标法《HJ/T399-2007水质化学需氧量的测定快速消解分光光度法》。
由于国标法仪器回流装置占的实验空间大,水电消耗较大,试剂用量大,操作不便,难以大批量快速测定COD。但快速消解分光光度法占用空间小,能耗小,试剂用量小,废液减到最小程度,适宜大批量测定,因此快速消解分光光度法仪器越来越多的成为广大用户的首选。
那么在COD测试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一、如何判断水样中氯离子是否超过1000mg/L?
在反应管中加2ml水样,加入0.5ml硝酸银溶液(17g/L),充分混合均匀后加入两滴铬酸钾指示液(50g/L),摇匀。若溶液变红,表明氯离子含量小于1000mg/L,若仍为黄色,表明氯离子含量大于1000mg/L。
二、COD实验过程中出现绿色的原因?
一般分以下3种情况:
1、待测试样浓度高,如检测超出试剂量程范围,适当稀释后重新测试;
2、配制试剂时是否使用的是硫酸,如使用盐酸配制试剂,盐酸里的氯离子会被氧化,导致空白变成氯离子;
3、器皿清洗时使用洗涤剂或酒精,这两类都属于有机物,如使用后器皿不清洗干净,会导致空白变成绿色。
三、COD检测过程中,仪器显示负值是什么原因?
1、水样和空白拿混了,区分下水样和空白再做;
2、消解管等器皿不干净,可用稀酸浸泡后再大量蒸馏水清洗;
3、蒸馏水有可能被污染,需更换蒸馏水;
4、水样COD浓度极低,超量程下限;
5、实验玻璃器皿被污染了导致的。实验前需将实验所用的烧杯、移液管、比色皿等清洗干净;
6、操作误差,比色时消解管未完全放至底部。
7、仪器故障,建议仪器校准或返厂维修。
四、实验中如发生消解管破裂时,消解液撒到消解孔中应如何处理?
仪器断电并拔掉插头,用湿抹布将消解孔中的酸液清理干净就行,消解孔是密封的,酸液不会渗到仪器里面的。如果实在擦不净可用滴管向消解孔滴少量水,但不要超过一半,用毛刷清洁后再用吸管吸出,擦干晾干后通电实验无短路可继续使用。
五、如何验证COD检测结果的准确度?
用COD标准溶液进行验证。将标准溶液当作样品一样进行检测,如果检测结果在误差范围内,那么仪器和试剂是正常的,检测结果也是准确的。
六、污水处理COD超标常见原因有哪些?如何解决?
(一)进水水质,造成出水COD超标
进水水质主要包括进水pH、水温过低、有机物浓度、悬浮物、存在难降解或抑制类成分等因素。
1、进水pH
进水pH过高或过低都会对生化系统造成影响,导致生化系统无法正常运行甚至系统崩溃,微生物和反硝化菌等没有合适的生存环境,必然造成系统处理水质能力下降,处理水质恶化,出水各项指标升高。
因此,污水处理厂进水pH过高或者过低时,要及时采取如下措施:
①在预处理或一级处理阶段对废水进行中和,污水管网沿线检测pH,异常管线段同时进行中和。
②预处理和一级处理阶段对废水进行不断的内循环,防止中和不彻底,中和调节完成后再缓慢恢复进水。
③若判断pH异常的废水即将影响生化系统,可以加大回流量,相当于用沉淀池的废水来稀释pH,降低其对生化阶段的影响。
2、水温过低
过低的水温会使得各种微生物的活性大大降低,以氨氮为首的污染物指标首当其冲的出现浓度上升的趋势,紧跟着的就是总氮、COD等。
因此,为最大限度降低水温影响,保证出水水质达标,可采取如下措施:
①在每年的11月中旬前后开始,可有计划地逐步减少排泥量来缓慢提高污泥浓度,通过提高活性污泥的菌群数量,保证生化处理阶段的处理效果。
②水温过低时也可适当降低生化系统进水量,减小回流比,增加废水在生化阶段的停留时间。
3、有机物浓度
进水水质发生变化,有机物浓度过高,进而对活性污泥产生较大影响。
遇到高负荷时,会发现生化池白色泡沫增多,出水在线COD检测仪表数值升高;
在做污泥沉降比时,会发现污泥沉降性能降低,上清液浑浊;
有机物的去除效果降低,好氧区溶解氧下降,化验人员观察生物镜检时会发现原生动物增多。
此时,应及时大幅度降低生化系统进水量,有条件的可停止进水,降低回流比,提高曝气量,通过闷曝来让系统恢复。
4、进水存在难降解(或抑制类)成分
发现出水COD升高,有些同行会做闷曝试验:
①取生化池混合液50L左右,首先取少量混合液沉淀,取上清液过滤测试未进行曝气试验的COD浓度,然后通过化验室小型曝气机一直闷曝,模拟增加生化系统停留时间,每间隔4小时取少量混合液沉淀测试COD浓度。
②受到有机负荷影响时,在24-48小时内,上清液的COD去除率较低,在48小时后,上清液COD去除率能够达到50%并继续平稳降低。
③而如果72小时COD去除率仍无变化,则要怀疑是否系统进入了难降解或浓度较高的抑制类物质。
④存在难以生物降解物质的大多情况下我们会发现BOD占比较低,甚至B/C小于0.20;另外部分难降解有机物对活性污泥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活性污泥的泥水分离也产生了影响,表现为上清液浑浊。
⑤受到此类废水影响时,需加强对厌氧生化处理工序的运行管理。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投加活性炭来吸附此类有机物。
5、悬浮物过高
生化系统来水悬浮物偏高,当进水悬浮物过高时,我们在一级处理阶段可通过投加絮凝药剂来增加沉降效果,及时排除沉淀污泥可很快解决;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问题不一定是外部因素引起的,也有可能是一级处理工段沉淀的污泥过多未及时进行污泥处理,泥层过高后随废水一道进入生化系统引起的。
(二)工艺控制因素,造成出水COD超标
废水处理工艺控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溶解氧、回流比、污泥浓度等。
1、溶解氧
AAO工艺一般厌氧段控制0.2mg/L以下,缺氧段0.5mg/L以下(控制好内回流比),好氧段控制在2-3mg/L,好氧段溶解氧是运行操作人员根据在线溶氧仪或手动式溶氧检测仪反馈数值的升高或降低来及时调整风机运行频率或者氧气使用量。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偶尔会出现进水水量增大或者进水COD浓度增大,操作人员忙于现场事务没有及时发现或者长时间未做调整,导致好氧区溶解氧过低,甚至低于0.5mg/L,最终出水氨氮、COD等指标超标。
这就要求我们操作人员有一定的责任心和业务技能,尽可能地杜绝此类现象发生;一旦出现此情况,要及时增加风机频率或者氧气量,并适当降低进水量,若此现象维持时间较长,则需对二沉池或后续工段进行取样分析,水质超标则需停止进水并将废水回流处理。
2、回流比
污泥的回流,保证了生化系统的污泥浓度,也就保证了微生物菌群的平衡,水质异常时,通过回流比的控制,来尽量增加废水在系统内停留时间,利用微生物将废水降解得更加充分。
一般情况下,污泥回流比一般控制40%~70%,回流比降低,增加了污泥在二沉池底部的停留时间,且回流污泥浓度更高,污泥活性也变得更大,增加了降解和吸附有机物的能力;
硝化液内回流控制200%为宜,保证缺氧区溶解氧低于0.5mg/L;这样保证了厌氧区释放磷、缺氧区反硝化脱氮的功能进行,聚磷菌释磷阶段和反硝化菌反硝化阶段也消耗了相当一部分低分子有机物。
3、污泥浓度
合适的污泥浓度,是污水处理系统稳定达标的保证。
根据进水浓度和季节变化,一般认为MLSS控制区间在3000-5000mg/L之间,足以应对处理日常的市政污水。
工业废水则需根据污水的水质情况来确定合适的污泥浓度,一般不超过10000mg/L,因为污泥浓度越高,相应的能耗比就越大。
日常运行期间,污水处理运行人员注重的更多的是MLVSS数值。因为MLVSS更能直观地反映活性污泥的数量,其结果已经排除了活性污泥中无机物的影响,它一般对MLSS占比在0.6-0.7左右。
若像上文所提因悬浮颗粒造成的污泥浓度升高的假象,MLVSS占比会在50%以下,活性较差,操作人员根据污泥浓度过高的数据再进行大量的排泥,则造成系统不堪重负,导致水质超标的水质事故发生。
因此,日常我们运行管理人员要及时了解MLVSS数值,并熟悉与MLSS对比值,一般会有个比较稳定的比值,出现较大波动,特别是降低到0.5以下时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污泥中无机成分太高,需要分析出现此现象的原因。
上一篇:构件检测常见问题答疑
下一篇:厚度检测常见问题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