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疏水阀是否正常工作对加热设备的生产效率和能耗水平都有直接有影响。实践表明,疏水阀的使用效果对蒸汽节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有时会占到蒸汽系统节能潜力的50%。
根据目前我国蒸汽疏水阀的使用现状和国家相关标准比较,现场安装的疏水阀有50%以上的数量呈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其中以泄露率和漏气问题较为普遍。杭州瓦特节能工程有限公司总结客户对待蒸汽疏水阀维护工作的态度主要有三种:
什么都不做
定期检查
定期维护并采取预防措施
由于各个应用中设备的型号和大小等具体情况都不一样,因此很难说哪一种方法是可以的。在很多设备中,采用的都是“什么都不做”一直到问题产生。大多数疏水阀安装在非关键设备,因此不会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并可在短期内节约劳力,只需在出现问题时让维修部门加班抢修。但有以下缺点:
虽有堵塞或损坏但并不严重的疏水阀会降低设备工作性能,从而影响整体利润。
如果疏水阀失效时处于打开状态,就会浪费燃料和金钱,并影响环境。
如果疏水阀长期处于故障状态,就有可能较难通过更换内部备件消除故障,此时便只有更换整个新阀。有时,“什么都不做”的主要问题是导致设备需被迫在不恰当的时间停机,造成损失。“定期检查疏水阀”可及时修复失效的疏水阀,减少了浪费,而且通常只需通过更换备件即可修复疏水阀。然而,检查所有疏水阀的工作状况是一项非常花时间的工作,同时也需要一些检测设备,如观视镜。
很显然定期检测相隔的时间是非常重要的,对关键性的设备,一般建议应每隔一个月检查一次,尤其是排量较大的设备上的疏水阀通常口径较大,如发生故障就会泄漏更多蒸汽。
不管是否发生故障,均对疏水阀定期进行大检修是一种过时的做法。比较有效的做法是在定期的系统停机或维护时,简单地更换内部件。
如对加热系统,通常在夏季停机检修,或为防止污垢集聚引起堵塞作定期清洁。这种做法的缺点是没有考虑到疏水阀的工作状态就进行更换,从而造成成本增大。同时定期维修也不能保证疏水阀不泄漏或不失效。
虽然每个客户对疏水阀的维护工作均有自己的想法,但对所有的工业系统而言,定期监测方法仍是较为有效的。
吊桶式蒸汽疏水阀属于机械式蒸汽疏水阀的一种,其主要工作原理是利用蒸汽与冷凝水的比重差。
供所有类型的倒吊桶式蒸汽疏水阀对应大中小型排凝需求环境。
吊桶式蒸汽疏水阀的排凝过冷度为零即排出饱和温度的冷凝水。
倒吊桶式蒸汽疏水阀的特征:
所有倒吊桶式蒸汽疏水阀使用全不锈钢制阀瓣阀座等内部组件确保使用寿命;
所有阀瓣阀座组件均实施密封研磨工程;
蒸汽疏水阀亦采用自动定心关闭系统,确保使用寿命的延长;
所有倒吊桶式蒸汽疏水阀均内置自动排空设计;
具备简易快速的在线维修设计;
背压容许度高达 90%。
倒吊桶式蒸汽疏水阀适用范围:
换热器, 干燥机, 暖风机组, 灭菌设备等需要迅速排出冷凝的使用设备.
1:低温冷凝水;
在工作初期倒吊桶处于下沉状态阀瓣与阀座完全分离低温冷凝水,非凝缩气体迅速排出。
高温冷凝水逐渐流入阀体并充满阀体内部在倒掉桶内外为同一介质时倒吊桶保持下沉状态,高温冷凝水由在阀体顶部的阀座排出孔被排出系统。
2:高温冷凝水;
伴随着高温冷凝水的大量排出,蒸汽逐渐流入倒吊桶内气体状态的蒸汽充满倒掉桶内部。
倒吊桶因浮力上浮带动阀瓣接触阀座实施关闭工作。
3:蒸汽/高温非凝缩空气等气体;
空气等非凝缩气体通过倒吊桶上部的排出孔与冷凝水一同排出,同时蒸汽亦通过此排出孔排出并冷凝化;
当倒吊桶内的蒸汽散热完全冷凝化后,倒吊桶的内部与外部介质相同倒吊桶因其自重下沉带动阀瓣离开阀座排出冷凝水。
蒸汽疏水阀型号很多,但其工作原理都是利用蒸汽和凝结水的高度、温度、流速的差异,通过各种机构来实现蒸汽疏水阀的启闭,达到阻汽排水的目的。它主要有三个节能作用。
第一、迅速排出蒸汽使用设备内产生的凝结水,使蒸汽使用设备的加热效率保持在较佳状态,使设备内的凝结水不形成滞留,最大限度地确保设备内的蒸汽空间,这样可经常保持最高的加热效率。一旦蒸汽疏水阀不能充分的发挥作用,由于凝结水的滞留,不仅蒸汽使用设备的性能受到很大的影响,有时甚至使生产设备完全陷于瘫痪。
第二、迅速排出开始启动时设备内的空气和低温凝结水,从而缩短预热运转时间。开始通汽时,蒸汽输送管路和蒸汽使用设备内部都充满了空气,如不将它们排除,就无法送入蒸汽。此外,在蒸汽输送管路和蒸汽使用设备升温达到蒸汽温度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初期低温凝结水也要迅速排出,使设备在短时间内实现正常运转,这是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条件,特别是间歇生产的场合,由于缩短了预热时间,也就缩短了每次的作业时间,由于增加了处理次数,最终可增加产量。以前,在预热运转时,先开启旁通阀来排放初期空气和低温凝结水,现在由于选用了恰当的蒸汽疏水阀,既可自动排出初期空气和初期低温凝结水,又可节省人力。
第三、降低蒸汽疏水阀自身的蒸汽消耗量。所谓蒸汽疏水阀自身的蒸汽消耗量,一般是指蒸汽泄漏而言,是蒸汽疏水阀动作需要的蒸汽量和散热损失量之和。